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视 TV > 华语电视

《潜伏》导演姜伟访谈:我追求稳当当的智慧战

  《潜伏》尚未在全国卫视播映时,其影碟便已在民间疯传,为其欲罢不能、一口气看到结局的粉丝们在网络上竖指激赞,为它哭,为它笑,为它如坐针毡,为它猛然释怀,为它气郁难平,为它唏嘘伤怀,称其为“干掉《暗算》的谍战佳作”。
它对信仰、爱情、人性的真实刻画,足以屏蔽情节与角色设置上的种种漏洞乃至硬伤,使其无愧于国产电视剧的又一力作。本报综合《潜伏》的编导姜伟与原著作者龙一的访谈,为读者奉上———

  《潜伏》之前世今生

  既不能虚构,又不能俗套智取胜,险象环生。《潜伏》不仅仅涉及到敌我矛盾,更多还在于主人公和四周每个人之间的处处提防,每一次胜利或逃生都是多种可能性的最后选择,其悬念和紧张程度令人窒息。龙一的原著只是14000字的短篇,导演兼编剧姜伟将其扩充至30集。

  《潜伏》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人公余则成的成败。姜伟说,对余则成的把握和呵护都格外小心。“我不愿意他在低层面上的所谓较量和斗争中展开行为和思维,我想再高端一些。他所解决的每一项工作都不是打一个电话、说一两句话就可以完成的,都要附带着智慧与手段。”而谍战戏里经常出现的枪林弹雨、追逐爆破等极具动作感的场面在《潜伏》中被有意回避了。“我不想强化外部动作,什么跳房子、追逐、枪战、飙车啊,都是外在的人为制造的紧张和刺激。我要的是稳稳当当的内斗、心斗、智斗。你不知道到底谁是敌、谁是友。这可能也是《潜伏》和其他谍战剧在核心上不同的地方。”

  如何收尾曾令姜伟感到十分棘手。“我想用特别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做结尾,但却一直想不出。余则成最后一项任务需要干什么?其实他最后拿到潜伏特务名单是一个很老套的任务方式。但我实在想不出好的方式来。天津解放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情,不能虚构,想了很久,最后还是在老套上下手,电视剧追求共性也不是坏事。”

  用荒诞颠覆传统谍战剧革命同志以假夫妻名义深入敌后,相敬如宾,两情相悦,共同抗敌的英勇事迹观众早已司空见惯,《永不消逝的电波》便是经典案例,但像《潜伏》中余则成与翠平这样充满对抗和误解的假夫妻关系的确有些匪夷所思。前者高智商、高职位,行事谨慎,夹着尾巴做人;后者却大字不识、有勇无谋、泼辣又嚣张,两人在一起的结果必然是一个对牛弹琴,一个刀枪不入。极为荒诞的是,翠平“游击队长”与“官太太”的双重身份造成一连串的不和谐,在紧张激烈的谍战氛围中,夫妻俩雷人的荒诞关系逗得人前仰后合。

  如此肆无忌惮地颠覆传统谍战剧,姜伟自有想法:“小说一万多字,可用于剧情的并不多,但这一对假夫妻生活背景相差十万八千里,性格也南辕北辙,这是小说提供的最有价值的地方。别的谍战剧里男女主角都配合默契,我们就偏偏让余则成与翠平搭配得不协调,让荒诞和黑色的男女关系逐渐变得更有生活质感。现在谍战剧非常多,不愁多谁一个,要做出特点才会被观众关注。谍战剧的特征就是紧张激烈的悬念冲突,它与轻松的、荒诞的风格表面上看不是特别融洽,但就像早年的卓别林电影,都是让人含泪而笑的。所以紧张和松弛是可以融为一体的,只要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说大了讲,它是一个形式主义。《潜伏》因而有了自己的个性。这也是对传统谍战剧的颠覆。”

  经典谍战剧提供充足养分《潜伏》中包含了大量绑架、暗杀、密电、隐藏身份、窃取情报等吸引眼球的谍战剧相关元素,其中很多灵感来自于好莱坞、德国经典影片及前苏联和朝鲜电视剧。《潜伏》一开始,还是军统成员的余则成窃听共产党机密的部分,源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窃听风暴》,片中窃听者最终被对方的窃听者所改变,姜伟认为,这样的形式非常好,于是拿来作为参考。此外,情报工作者用收音机来传递密码,这个创意来自前苏联电视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及朝鲜电视剧《无名英雄》。“这两部剧对我启发很大,我印象非常深,都是响当当的谍战戏。本来我在用不用旁白上还有所犹豫,但这两部戏用了大量旁白,虽然现在年代不同了,旁白太多可能影响节奏,但我不拒绝旁白,我只是精减旁白。还有像余则成跟左蓝(余的初恋情人)在多年后重逢,双方谁都不知对方是什么来头,但一见面发现对方是自己过去的恋人后表现出的那种震惊和喜悦,都受到这几部作品的启发。”

  《潜伏》之虚虚实实

  余则成是否有原型?关于在历史上余则成是否真有其人,网友们展开各种猜测,小说原作者龙一表示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的。龙一在写小说前是研究历史的,对早期在虎穴深处进行谍报工作的共产党人比较了解。“他们和一些作品中描写的英雄形象不一样,他们要像普通人一样生活,我就是还原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但剧中涉及的历史背景,都是按真实的战争进展情况加以记叙的。

  全剧将反法西斯战争、国共内战等重大历史的风云变幻,戴笠、郑介民等重要历史人物的生死浮沉,与跌宕起伏的剧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姜伟告诉记者,在创作过程中主要参考了从1945年到1949年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凡跟剧情大致相关的内容他都一一浏览,尤其对军统的内部构成、工作方式、人员安排做了详尽的了解。剧中的历史背景和事件跟历史进程全部吻合。

  影射现代办公室人事斗争?军统内部腐败连连,同僚之间互相猜忌,勾心斗角,贪污盛行……《潜伏》中的官场沉浮被网友比做是现代版的办公室风云,具有很强的现实影射意义。

  姜伟承认在创作时曾经想过影射现实,但他并不想以此作为全剧走向,如果观众有这样的联想也无妨。他最想表现的还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的真实状况。

  《潜伏》之鸡蛋里的骨头

  结局为何不团圆?余则成站在自己和晚秋的结婚照前,泪眼婆娑;翠平抱着孩子站在山崖上,痴痴地盼着丈夫归来……这是《潜伏》中最后一个镜头,这个令人心酸的结局让很多人感到不爽,大家潜意识里都盼望着余则成和翠平幸福团聚。

  对此,姜伟认为观众对结尾发出不同的声音,说明他们对余则成和翠平的关系接受了。“但如果做成大团圆,我认为是对先辈的不敬,他们的牺牲太大了,牺牲不一定单指生命,还有很多很多。现在的观众对那个年代的人,对那种身份的人缺乏了解,对英雄主义有足够的敬仰,但对牺牲精神没有充分的认识。”

  翠平为何那么愚蠢?翠平过于鲁莽,甚至到最后连起码的警惕性都没有,为救一个假革命党人而落入圈套。这样缺心眼儿、少智慧的人怎么会被安排在如此重要的秘密战线上?

  姜伟说:“大家认为特工应该像鹰一样机敏,但像翠平这样一个人,在那种环境以那种方式接受训练,她其实是没有具体任务的,她的任务只是去生活。站在余则成的高度讲,他是能看出破绽的,但在翠平的认识上,那个圈套是没有破绽的,她毕竟不是因为一个很愚蠢、很荒诞不经的圈套而上当。我认为在逻辑上是没问题的。”

  巧合为何那么多?虽然《潜伏》一片叫好,但也有细心的观众喜欢挑毛病,如情报贩子谢若林通过缴获的文件怀疑余则成,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余则成当时就可以让地下党把谢若林除掉,但余则成却去偷那份文件,这不摆明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剧中终极反派李涯之死,被迫离开天津的余则成在机场巧遇翠平并暗示她完成他尚未完成的任务……这些安排都显得过于巧合。

  姜伟:“有些纰漏是因为观众没有系统地看,其实有很多铺垫,单看一集是看不明白的。而且戏剧不能排除巧合,就看有没有根据。我就是在特定时间里把一些人聚集到一定场所。”
(责任编辑:溶溶)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余则成 | 龙一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