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数旗袍秀 |
什么样的爱情需要一座城市的颠覆来作为代价?怎样的两个男女才能上演一场“倾城之恋”?张爱玲的小说一向是让人在悲凉中暗自销魂,有人说《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唯一的一部不以悲剧结尾的小说,白流苏与范柳原终归是走到了一起。近日,随着34集电视剧《倾城之恋》在央视的热播,这个问题也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不同于梁朝伟与苏玉华版的舞台剧,34集的篇幅让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更为完整,也让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有了更明确的交代。在观众的反馈中,对于邹静之改编,陈数主演的这部电视剧可谓褒奖有加。昨日,记者联系到了该剧的女主演陈数,她坦言可以得到公众如此高的认可,如小孩子交作业般忐忑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陈数说该剧没有激荡的开篇,但是却能像涓涓溪流流入人心,而谈到《倾城之恋》,谈到白流苏,她自有一番自己的理解。
改编——回归到视觉审美的层面
记者:你曾经说过,能得到《倾城之恋》这个剧本是圆了自己的一个梦,为什么?
陈数:我是一个地道的“张迷”,她的大部分作品我都读过,也为里面细腻的情感所打动,那种挥之不去的阴郁会让人上瘾。而《倾城之恋》又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因为这段爱情在我看来很有传奇性,而正是这点打动了我。我大概是从2002年开始接触张爱玲的小说,可以说“白流苏”这个角色我等了6年多。去年编剧邹老师打来电话,问我愿不愿意出演白流苏,哇,我当时的感觉就是梦想成真。
记者:小说只有短短两万余字,改编后的电视剧却拍成了34集,你觉得这种改编是否合理?
陈数:在这里我就不得不说邹老师厉害的地方,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本身是一段一段的,这样的小说其实很不利于表演。而邹老师的改编在小说的基础上,回归到了视觉审美的层面,很成功的一点,就是将张爱玲笔下人物内心活动的剖析方式更直观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举个例子,有一段戏是白流苏在房间里想象与范柳原见面的场景,这种想象通过插叙以画面的形式演绎出来,就将事件交代得更为明确。张爱玲的作品浓缩、凝炼,邹老师的改编可以说是到位、具化,现在观众的反响对于改编应该还是肯定的。
记者:在电视剧播出前,你对于自己此次的表演有多大的信心?
陈数:我是用心在演,而且编剧和导演也给了我很多鼓励。邹老师曾经说过“你就是白流苏,要相信自己”。在我初读张爱玲作品时,我是不敢尝试这个角色的,但是这些年通过自己的积累和沉淀,我认为自己可以把握这个人物了,没错,我就是白流苏,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让观众相信这个角色。
故事——用“大战争”成全“小爱情”
记者:梁朝伟与苏玉华出演的舞台剧《倾城之恋》认可度很高,你觉得相比而言电视剧的制胜点在哪?
陈数:电视剧将整个故事交代得更为明确。我们用了大量的篇幅为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相知相恋做了铺垫。电视剧中范柳原有一段初恋,洪莲的去世让他耿耿于怀,同时也促使了范柳原走近白流苏,范柳原说过白流苏很像洪莲。另外一点,我觉得就是电视剧在烘托气氛上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很多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情感与彻悟可以通过环境的塑造,让这种感情更刺入人心。在29集的时候,有一场戏是范柳原与白流苏在海边的雨中漫步,在这样惬意的气氛中,两个人平静地对话,但是你却能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暗潮汹涌。
记者:你想通过该剧传递给观众什么信息?
陈数:现在的荧屏充斥了太多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激烈但是并不成熟。我觉得《倾城之恋》写的是两个成熟男女间的爱情故事,他们有各自的缺点,因为他们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物。一个大家闺秀,一个归国游子,他们有着自己各自的骄傲,对于爱情也有追求,但是在当时大上海的背景下,很多事情都是无奈的。《倾城之恋》传达给大家的是成熟男女的爱情观,也许有些生活阅历的中年男女更能理解这样的爱情。
记者:你觉得《倾城之恋》是不是一个悲剧?
陈数:我更想将它比喻为一个传奇。这里的“倾城”不是指白流苏有着倾城的美貌,而是成就这段爱情走向婚姻殿堂的契机是一座城市的沦陷。香港沐浴战火让范柳原与白流苏想要抓住生命中最后的稻草,同时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也许这样的结合有些无奈,但是如果心中没有爱,他们不会选择婚姻。张爱玲用一个传奇得令人想不到的“大战争”成全了一段“小爱情”,不好定义这是不是悲剧,如果“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一切都是美好的,可惜现实的因素不允许这样。就像张爱玲说的,他们之间是一场征服的战争,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白流苏只喜欢范柳原用更优厚的条件前来议和。我在演绎这段爱情时觉得有可悲的地方,但是说悲剧过于武断,这只是现实。
表演——白流苏不仅偏执还可爱
记者:你是怎么把握白流苏这个角色的?
陈数:我把握白流苏是把她回归到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形象。她不仅仅只有偏执,也有可爱的地方,而且她是一个成熟的女人,她经历过一段婚姻,大家族各方面的压力和压抑促使她渴望被爱,但是终归还有放不开的地方,所以她要在爱情中步步为营。但是她又有着很好的修养,所以电视剧将小说里对于爱情的算计淡化了,注重了范柳原和白流苏爱情中更为唯美的一面。白流苏深爱着范柳原,她只是像她说的那样“即使我有轰轰烈烈的心,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力气了,我需要的是一个结局。”
记者:很多观众惊艳于你表现出的旧上海女人的优雅气质,但是你并不是上海人怎么做到这点的?
陈数:像我这样的非上海本土演员,要想具有这种气质就要建立在对上海本土文化的了解和长时间的学习上,所以我平时一直在做积累,包括研读张爱玲的小说。而且我自己就是一个动静皆有的人,平时喜欢爬爬山,看看书,觉得这样也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
记者:电视剧中有很多十分小说化的语言,为什么不用更通俗的对话?
陈数:我觉得在旧上海特殊的背景下,大家族的小姐们有时候有些“诗话”是很好的。例如我和宝络之间的姐妹对话,和范柳原之间的情侣对话,一些文学性的语言既可以增加情趣,还能表现出人物的品位、气质和教养,与小说中的描写也更为吻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