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开张数日的柏林电影节成为最近电影界的盛事,但遗憾的是,对于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电影人们倾注的热情却少之又少。没有好电影,没有大明星,成交量极低,今年的柏林电影节实在“生意惨淡”。
关注越来越少
相比日益拉拢好莱坞的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一直以“政治”为自己的主线,但近几年关注度持续减少。再加上今年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入围影片大师新片很少,就更难以吊足人们胃口。据悉,目前仅有英国导演斯蒂芬福雷尔斯的新作《爱人cheri》、波兰导演瓦依达的《甜蜜的冲动》、瑞典导演卢卡斯莫迪森的《长毛象》等,让人侧目。而希腊电影《时间灰尘》以及包括中国电影《梅兰芳》在内的多部电影,都已经在本国上映。
三个月后,比柏林更有吸引力的戛纳电影节就要举行,按照规则,参赛柏林等于放弃戛纳,前后夹击的状态让柏林电影节更雪上加霜。
金融危机催化
柏林电影节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交易市场”性质,每年不少参展影片在这里大把撒钱赚吆喝,但今年的吆喝声却明显减少。因为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剧组宣传费都开始大幅缩水。之前原计划有20个剧组要举行大型派对,现在只剩下12个。
金融危机导致的整个电影市场青黄不接也让这次柏林电影节的交易量大打折扣。值得一提的是,柏林电影节今年还增加了收费环节,前去电影节采访的记者注册费就高达60欧元 (折合人民币约530元),创下三大电影节之最。这也让很多记者怨声载道。据悉,因为金融危机,柏林电影节的奖金也变得很少……
市场前景狭窄
作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柏林电影节声名也算显赫。而对于它的特点:在传统上以关注政治题材却并不讨喜。所有入选柏林电影节的影片都欠缺市场开拓能力,很多获奖影片甚至在多伦多电影节上都卖不出去。去年捧得柏林金熊奖的巴西影片《精锐部队》,只在巴西国内火爆了一阵,在国际交易中基本无人问津。没有市场,没有明星,柏林电影节的小金熊正在一点一点地退去金色。“努力向好莱坞示好,大走商业路线。毕竟,好莱坞能吸引更多片商、媒体和观众的关注。这才是柏林电影节的出路。”一位在柏林采访的记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