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中国电视制播年会将在沪召开。面对2008年国内清淡的电视剧市场,主办方如今正在挠头应该将“电视剧品质大奖”颁给哪部电视剧。尽管2008年电视剧年产量约12000集,比2007年减少20%,但是记者上周末却获悉,今年的电视剧市场正在迎来复苏。
仅上海SMG影视剧中心目前就投资过亿元,准备拍摄16部500集电视剧,上海东方卫视更是将电视剧投入资金,从去年的4000万元,升至今年的2亿元,为国产剧市场吹出一股强劲的暖意。业内人士指出,电视剧产业要迎来春暖花开,除了投入增加,还需要品质的提升。
“砸钱买好剧”卫视竞争激烈 打开电视机,同一部剧同时在几家电视台播出,是观众司空见惯的现象。不过,今年不少卫视频道为了赢得更多的收视关注,纷纷打出“首轮”、“独播”、“定制”电视剧的旗号,避免同质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
首轮播出就是一家或少数几家电视频道新剧新播,靠“新鲜”争取收视率;独播则是由一家电视频道单独播出某部电视剧,以“唯一”吸引观众;定制则是电视机构和制作机构合作,在电视剧投拍之初就参与策划,在剧中融入播出机构的“个性”,以“品牌”取胜。
去年,东方卫视购买电视剧的投入不足,4000万元换来的是一些二轮剧。今年的投入则超过2亿元,春节期间就以《黄真伊》的独播,获得较高收视率。在SMG影视剧中心目前投拍的16部电视剧中,也有将近一半是为上海东方卫视“定制”的。谍战剧《迷局》、职场戏《杜拉拉升职记》等,都将在上海开拍,讲述不同时代上海的故事。为建国60周年定制的大剧则有讲述上海人创业史的《上海上海》、描写中国围棋国手的《大国手》、革命战争题材的《新四军女兵》、回顾第一次政协会议历程的《开国前夜》等。
根据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投拍适合频道覆盖观众口味的电视剧,成为很多卫视频道电视剧竞争的新选择。据业内人士透露,省级卫视之间的竞争,经历了娱乐选秀、民生新闻、情感类专题和谈话节目之后,投入最多的还是电视剧。“砸钱买好剧”加上自己的特色节目,让不少省级卫视坐拥千万元级别的广告收入,跃升至亿元,从央视手中分得一块蛋糕。
“砍10集再看”品质需要提升 在今年电视剧追加投资的同时,包括由《士兵突击》原班人马拍摄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在内,一批去年制作并由电视台买断的电视剧将播出。“只有电视没有剧”的情况有望改善。不过,一些电视剧制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在新年头一两个月里再次浮现。
“有的电视剧时代背景模糊、文化气息浅薄,涉及的话题不痛不痒,剧和剧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分特征,观众看了容易厌倦。”SMG影视剧中心副主任徐华告诉记者。一些电视剧形成了一定的制作“模式”,比如“民国戏”和“年代剧”,家族成员之间的明争暗斗,妻妾成群的哭哭啼啼,观众往往看到最后会发现剧情相似,大家族宅门内,好似一座迷堡,里面不仅空间阴暗,而且人人心怀鬼胎,甚至性格扭曲变态,上演着人性异化。
“很多电视连续剧,如果砍掉10集,可能会更加好看。”SMG总裁黎瑞刚认为,中国电视剧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精品却不多。行业内上千家制作公司,一年能生产3到4部电视剧,已经是全国知名的大公司了。大多数制作公司则是小作坊,没有工业流水线。编导演和销售,几乎都是“个体”行为。
黎瑞刚说:“产业化的市场模式对中国电视剧的发展非常重要。”超过1万集的年产量,3000个电视频道,都只是电视剧产业的外壳,电视剧的“回暖”最终需要编剧、导演、演员、发行、营销的产业整体品质的提升。(记者王磊) (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杨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