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船》排演后,老舍与导演、演员座谈 |
老舍、曹禺、焦菊隐“聚首”首都剧场 |
昨天,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北京市文联特举办了“缅怀老舍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
老舍先生之子、作家舒乙,特意为大会送来了文章《走进记忆的隧道》。文中披露,1950年5月,老舍受命于周恩来组建北京市文联,在太庙大殿举行成立大会,建制挂牌于霞公府,当时副手是梅兰芳、李伯钊和赵树理。就任首任市文联主席的他,一年之内走遍了京津两地的所有高校,还笔耕不辍,任职第一年就出版了一部曲艺作品合集《过新年》,《龙须沟》也发表在了《北京文艺》创刊号上。
老舍侄子、作家赵大年,现场讲述了他与“二爹”之间的故事。1953年,赵大年是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一员,对率团前去慰问志愿军的老舍提出,自己想回国考戏剧学院上大学、日后当作家,老舍当时丢给他的答复是“我考虑考虑”。慰问团回国后,赵大年收到了一封老舍的亲笔信,信中说:“你若真想当作家,就不要离开现实火热的生活。谁想当作家都好,但要拿出货色来。”年轻人好写诗,赵大年曾把自己的诗递给“二爹”看,老舍批评他“诗写得太实,没有意境”,然后嘱咐他“带着小板凳,上天桥,跟着老百姓学说话去”。
而老舍本人对语言也是相当考究的。据到会的83岁北京人艺演员苏民透露,“北京人艺老演员演戏,第一件事情就是听老舍先生自己读剧本。他平常说话,语言就真诚极了、平易极了,听他读那些筋道的、有嚼头的语言,语气、潜台词全在里面了。”
昨天,北京市现任文联主席金铁霖感慨,老舍先生“人品和作品同样精彩”。据苏民介绍,自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革”开始,老舍共给人艺写了17个剧本,名剧《茶馆》就是其中之一。“这出剧,最初叫《人民代表》,后来才在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等人的建议下改成如今的《茶馆》。”另据透露,于是之还代表人艺到老舍家“退”过剧本。“老舍招待年轻人特别热情,搞得于是之摸剧本的手从包里拿出来又搁进去,拿出来又搁进去,退稿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直至老舍带于是之出去吃好饭,两人在路口“分道扬镳”时,老舍才叫于是之“把包里的东西拿出来”。接过剧本,老舍先生只说了一句:“剧本啊,哪有写一个就成一个的啊。”
另悉,2月1日,北京市文联专赴八宝山革命公墓祭奠;纪念老舍诞辰110周年图片展,也已于昨日在北京市文联开展;5日,老舍国际研讨会将在京举行。
相关报道
昨晚,走进首都剧场观看话剧《龙须沟》的观众大都被灯光投射的三尊铜像所吸引,老舍、曹禺、焦菊隐三位人艺奠基人在老舍110周年诞辰之日“聚首”在首都剧场的前厅。以往这里只有曹禺和焦菊隐两位戏剧大师的铜像,昨晚演出前,全新创作的老舍铜像在其子女舒乙、舒济、舒雨以及180余位参加老舍国际研讨会的专家学者的注目下正式揭幕。这尊崭新的老舍铜像雕塑手法相对写意,很多地方都采用了粗线条的处理方式,更显深邃的目光和朴实睿智的味道。据悉,该铜像的创作者依旧是18年前为曹禺塑像的雕塑家孙家钵,此前,老舍作品珍藏本的封面浮雕和现代文学馆内的老舍全身像皆出自他手。(摄影记者 王晓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