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春到2月底,上滑一口气在话剧中心上演了两部贺岁话剧《租个老公回家过年》和《你的纸里包着我的火》,而话剧中心出品的另一部贺岁话剧《鹿鼎记》中,滑稽演员胡晴云也出演了重要角色。此前,上滑的主力演员也排演过老上海风情话剧《乌鸦与麻雀》《弄真成假》以及根据电影《马路天使》改编的同名音乐剧。
上滑艺术总监钱程近来跃上话剧舞台。他在《租个老公回家过年》中,扮演“被租的老公”,一位奢侈品牌的经理。在舞台上,他也把滑稽戏中的一些噱头平移到剧中,例如倒背26个英文字母等。他的出场,确实也加强了该剧的喜感。此前,他还主演过《乌鸦与麻雀》《马路天使》等。胡晴云和上滑的一批青年滑稽演员,也纷纷参演这些话剧。
上海戏剧学院丁罗男教授认为,“滑稽演员演话剧是‘回娘家’。”他进一步解说,早期话剧(文明戏)分悲剧和喜剧两支。悲剧的代表团体是春柳社,他们在日本和上海两地上演的《黑奴吁天录》,就是现代话剧的发端。喜剧的代表形式就是当时流行的“方言话剧”。当时的“方言话剧”还同时包容各地方言,一个舞台上会出现宁波话、苏北话、苏州话等好几种。文明戏衰落后,“方言话剧”就流落到大世界,与说唱、滩簧、独脚戏、小热昏等“合股”演变成现在的“滑稽戏”。
事实上,滑稽剧团的几出话剧大都由话剧导演杨昕巍执导。他认为,在曲艺观众不增长、滑稽戏市场有限的局面下,“回归”方言话剧的道路,不失为一种拓展。滑稽戏票房再好,也是二三十块一张票,噱头再灵光,也就局限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而以话剧方式排演的普通话版《乌鸦与麻雀》曾赴武汉演出,赢得了观众。不过,滑稽戏在吸取曲艺因素的同时,也具有了程式化、类型化的特色。例如,“租”剧中,人物名称取自上海方言的谐音:易耕经(“一根筋”)、高德鼎(“搞得定”)等。人物的表现和造型比话剧更加夸张等。对此,丁罗男教授和杨昕巍导演一致认为,滑稽戏演员演话剧的时候,要更加注重剧目的整体风格以及与话剧演员的合作,从人物个性塑造的需要出发,而不是单纯只想着如何“摆噱头”。杨昕巍甚至认为,应该把滑稽戏中的“噱头”视为话剧中的“幽默点”来处理,才更为妥当:“导演和演员的成熟,在于分寸的把握。”
“滑稽戏”属于地方曲艺,“喜剧”则拥有更广大的国际化空间。范畴扩大了,剧目的题材、市场势必会更加广大。这既对上海滑稽艺术本身的成长有利,也对中国喜剧的探索有所助益。(记者 朱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