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歌曲《常回家看看》脍炙人口。在日前召开的女性维权交流会上,武汉大学罗萍教授却从中看出了“不和谐音符”———性别歧视。罗教授此言一出,立刻引发争议。尤其春节临近,这首歌又将被频频唱响,是否将听出新的含义?
女性专家:歌曲反映女性歧视 “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罗萍是武汉大学妇女与性别研究中心主任,长年研究女性维权问题。
她逐句点评:“在大家心目中,爱唠叨的是女性,该受累的也是女性。”而对于爸爸这个男性,罗萍说,歌词上是这么写的,“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虽然只是一首歌,但却反映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女性歧视。罗萍认为,这些“唯小人与女人难养”观念的“现代版”,麻痹了社会。
网友激辩:过度敏感VS早有同感 罗教授的这一观点,成了网络上的热门话题。“长江短笛”撰写博文“《常回家看看》怎么成了问题歌?”认为:“事实上,响遍大江南北的《常回家看看》,既表达了归家儿女孝敬父母的心情,也表达了家中父母关爱晚辈的感情需求。从客观事实看,由于男女生理性格上的差异和承担社会角色不同,妈妈爱"唠叨"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性别特点,关心在外儿女生活琐事是当妈妈的一般心理。儿女们回家给爸爸"说说工作的事情",给妈妈"说说生活的烦恼",正是这两点在瞬间击中了父母和儿女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许多网友争相留言,引发了一场激辩,一网友称“性别"差异"轻易上升为"歧视",的确是过度敏感了!”还有网友打趣:“真要较真的话,那歌词里还有"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呢,爸爸不也同样做家务的吗?”也有人提议:“又一个春节即将来临,远方归来的游子游女不妨试试,反唱《常回家看看》,给爸爸说说你生活的烦恼,给妈妈说说你工作的事情,不让父母发愣才怪。”
虽然90%的网友都抨击了罗教授的观点,但也有网友支持罗教授的观点,网友al59留言:“我妈妈已是88岁的老人了,她老人家最反感这首歌,她在10年前就有此看法了。我是女性,也有同感,所以从来不喜欢它:为什么烦恼是给妈妈说,工作的事就是给爸爸说的?妈妈就只会唠叨吗?一桌的好饭有几家是爸爸做的啊?简直就是胡扯!”
歌曲原创:没想过男尊女卑的问题 3日晚,记者采访了这首歌的原唱者陈红与张迈,两人都认为歌中并不存在歧视女性的问题,“男字是一个田字一个力字组成,下田种地的男人很辛苦,应该给他们捶捶背,这是女儿对父亲的孝顺。女人天生爱唠叨,这是一种心灵上的情感倾诉”。张迈说:“我在家里最爱我妈妈唠叨了,有时甚至把爸爸支走,专门和妈妈摆龙门阵。”
记者电话采访了《常回家看看》的词作者车行,这名著名的词作者对罗教授的观点表示尊重,但他说:“《常回家看看》刚刚获得了改革开放30周年流行金曲勋章。这首歌创作于1995年,这首歌就是提倡孝敬文化,提醒“80后”的独生子女别忘了孤独的父母,希望他们常回家看看,根本没想过什么男尊女卑的问题。”
(责任编辑:杨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