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廖凡、张译等主演的36集电视剧《生死线》正在热拍,它是近年炙手可热的编剧兰晓龙继《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之后被搬上荧屏的第三部战争大戏。但兰晓龙昨日接受采访时却否认自己是“战争戏专业户”,他认为这三部剧看似都与战争有关系,实际那不过是活动的场景,自己更关注人,尤其是“小人物”,“《士兵突击》写的是一个人的成长史;《我的团长我的团》更像一群人在天堂和地狱间的历程;《生死线》不如说是战争版《四世同堂》,老舍用一两家人的小空间写尽北平,我用四个男人撑起一个虚构的城市。”兰晓龙还透露,《生死线》之后他就不写战争戏了,转投现实题材。
《生死线》剧本诞生时间在《士兵突击》大火之前,相信那时兰晓龙的创作心态和空间跟现在比更加自由、自我。“记得那年是红色经典爆发年,红色剧本都谈疯了,投资方拿着《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之类的红色小说、电影找来,指名道姓要翻拍。但我认为单纯翻拍的话,这些东西无论冲击程度还是立足点,放到今天都不行。”那时兰晓龙的编剧理想是上世纪60-90年代的好莱坞片——极讲究编剧技法,既有情节烈度又言之有物,而现今的好莱坞大片在他眼里只是给观众看特技而已。“在一个论坛上我跟美国同行讨论过,他们也承认当下的电影已不能满足编剧梦想了,只能转投电视剧才能摆脱梦工厂的流水线,去完整讲故事,所以现在的美剧才会这么强,他们最好的编剧都在写电视剧。”
《士兵突击》走红让兰晓龙火了,之后接连两部大戏上马,外加出书,频频公开亮相,因此也有人开始怀疑高产之下作品的质量,担心《士兵突击》里俯拾即是的闪光台词、充满理想主义和人生哲理的对话会被“稀释”。听闻此言,兰晓龙笑说:“刚做这行时,有人告诉我写电视剧一定要有水分,好在我的老师一直用压缩饼干式写作来训练,所以直到现在我一直保持完全缩水式的写作并对‘注水’完全排斥,这对我来说是自尊心的问题。”(
(责任编辑:懿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