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视 TV > 内地电视

电视讲坛还很兴盛 各种“讲坛”都很火爆(图)

像易中天这样的学者明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在《百家讲坛》之外,各地方电视台制作的电视讲坛类节目方兴未艾,湖南卫视2008年精心打造的拳头栏目《湖湘讲堂》立足湖南,开播之初推出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谭伯牛讲湘军传奇》、《胡遂评点胡林翼》等节目就备受好评;而上海东方卫视的《名人讲坛》则大打名人牌,由明星来讲述他曾扮演过的历史人物的故事。通过大打明星牌,节目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眼球,这些节目都在借鉴《百家讲坛》的基础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而更引人关注的是,网络上山寨版的“百家讲坛”异常火爆。这些现象都在说明,即便《百家讲坛》真的死去,电视讲坛类节目一样会很好的活着,因为老百姓需要这类节目……

  观众要看讲坛类节目

  媒体从业者刘仰认为,《百家讲坛》的存在有其必然原因。节目最受欢迎的内容,主要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经典内容,这恰好切合了中国人在生活富裕之后开始寻找文化自豪感的历史背景,顺应了广大中国民众的文化需求。在节目中主讲唐高宗的学者孟宪实也表示:“现在不是唱衰的时候,荧屏上不能全是泛娱乐化的东西,《百家讲坛》作为一档文化传播类节目,应该有自己的位置。”

  观众对传闻也持有不同观点。忠实观众崔海鹏大爷听说《百家讲坛》要“停播”,伤心不已,表示要掏出下个月的退休金买一套节目光碟珍藏。一位张姓小姐则对“停播”传言表示不解:“节目一直都不错,怎么突然传出这样的消息?”百度网站的“《百家讲坛》吧”里却十分平静,对“《百家讲坛》死期将至”的帖子回帖寥寥无几。“我们一直观看《百家讲坛》,对节目很有感情,我对传闻的可信度表示怀疑。”网友轻烟残月留言道。也有一些观众认为《百家讲坛》办得不如以前了,已经很久不看了,停不停播都无所谓。

  对讲坛类节目曾经做过专门研究的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孔令顺认为,观众的反应很正常,《百家讲坛》正在由之前大众出于猎奇心理、狂热追看的非正常状态,向拥有固定收视人群的正常状态回归,这种由绝对收视率向相对收视率的转变,正是健康的表现。

  “整件事情在观众中反响不大,却在媒体上掀起了热烈争论。”一位资深媒体人认为,观众和媒体冷热不均的非正常现象,反映出传媒的浮躁心态。“一些人对《百家讲坛》并不了解,有的甚至都没看过,就对节目的内容和特点做出评价和推断,这应该引起新闻从业者的反思。”

  电视台需要讲坛类节目

  现在大多数电视台都意识到如果只一味地娱乐搞笑,只重一时的经济利益,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公信力的缺乏和权威感的丧失,甚至从话语的主流走向边缘。电视媒体在塑造一个地区文化形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定位高端的文化类节目自身并不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但其具有的文化气韵与标杆意义对塑造电视媒体的良好形象和品牌价值功不可没,而这正是电视媒体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

  当年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推出,似乎就可以看出这种在商业逻辑和文化逻辑之间的博弈,这种犹豫的神情在刘长乐的《为意外的成功作序》中隐约可见:“由于预见到这样的节目可能会因为没有观众而失去广告商青睐,最终导致节目自生自灭,于是我们创办这个栏目之初,多少带有几分悲壮”。而《名师讲坛》也是在北京市委和北京电视台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壮大的,其历史使命也许并不在于收回多少市场回报,而在于对北京文化的挖掘和弘扬,为“文化北京”的打造尽职尽责。

  适当娱乐必不可少

  早期的《百家讲坛》是靠知识性极强的选题和高水准的学术专家来保证学术性的,嘉宾人选瞄准了全国最好的学者、教授,并将受众群基本定位在受教育程度较高、欣赏品位不俗的知识阶层。第一个在《百家讲坛》亮相的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随后还有李政道、丁肇中等学术名流,更有周汝昌、叶嘉莹等知名学者,都是在各专业领域自成一家的人物。

  节目的品位和深度自然是有了,但是口味有些捉摸不定的观众似乎并不领情,收视率一度几近于零。于是《百家讲坛》不得不放下“学术”的架子,将具有中学文化水平的群体作为主要收视人群,栏目定位也从包罗万象的人文、自然和社会科学转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还把讲台搬到了室内演播室,更在节目的可视性上下了很大工夫,加强了内容结构的组合和包装,加强了影视画面资料的运用,甚至强行规定过“三分钟专题片导入”制度,注意悬念和起承转合。现任制片人万卫认为,这种口播类节目必须要有悬念牵引,因为讲座和其他电视节目形态不同,“我们必须像好莱坞大片那样,要求3-5分钟必须有一个悬念。悬念性、单线条和戏剧性是我们总结出来的讲座节目和论文的不同地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推出了《品读〈水浒传〉》、《清十二帝疑案》、《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读〈三国〉》等多个系列,慢慢地,收视率开始攀升。

  人们希望能够歪在沙发上,吃着零食,聊着天,甚至忙着手中的家务,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内,若即若离、若有若无地进行收视,轻松是重要的,能够有所收获当然最好。毕竟,没有几个人期望从电视中学习到系统的文化知识,因为那是课堂听讲或者书籍阅读的事情。

  时代需要“学者明星”

  《百家讲坛》成功打造了包括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纪连海、于丹等一批“学者明星”。

  正如万卫所说,《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现在之所以能够成为品牌栏目,关键在于这些“学者明星”所营造出来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学者,《百家讲坛》才能在普通大众中不断掀起热潮。观众对栏目的忠诚度也在学者“明星化”的过程中得到培养,许多观众正是冲着某个主讲人独特的魅力而选择收看节目的,而这个主讲人其实就是个性非常鲜明的文化产品。

  刘心武在《百家讲坛》上所说的“红学”,在学术界和读者中引起了巨大争议,一些观点被许多红学家看作“奇谈怪论”遭到非议。而对于节目本身来说,正是这些争议让观众给予《百家讲坛》更多的关注,栏目本身也因此提高了知名度和收视率。刘心武一上荧屏讲《红楼梦》,轰动程度超过了他当年发表的小说《班主任》,而《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在与红学家们的论战中狂销六十多万册。

  阎崇年研究了一辈子清史,学术专著、论文颇丰,但他走入千家万户还是在《百家讲坛》上讲《清十二帝疑案》。阎崇年老先生很有感触地说,他研究了一辈子清史,出版了二十多本学术专著和几百篇学术论文,但他的知名度仅仅是在学术界,出的书也从没有卖火过,但《百家讲坛》让他火了,《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就发行了几十万册之多,这样的印数他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而在纪连海的观众见面会上,粉丝们慕名从四面八方赶来,那种热情犹如在追一个大牌明星一样。事实上,纪连海只是北京师大二附中的一个普通历史课老师。《百家讲坛》的确让他成为一颗耀眼的“学者明星”。

  毫无疑问,这些“学者明星”和节目的互动效应是《百家讲坛》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如果把学者名家的影响力看成品牌的话,那么《百家讲坛》的品牌创立无疑得益于他们,而《百家讲坛》这个节目给后来者的启示之一也是时代需要“学者明星”。   
(责任编辑:小肥羊)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