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10年里,张艺谋在拍电影的同时一直没有间断过在大型演出领域的实践。歌剧《图兰朵》、《秦始皇》、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大型实景演出“印象系列”,张艺谋在不经意间积累了10年的大型演出经验。许多人认为,这种多样化的实践经验是奥组委最终选择他出任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不可忽略的背景之一。采访中,张艺谋也认为这10年的大型演出经验几乎就是奥运会开幕式的一个前期铺垫。
差点放弃《图兰朵》
1995年,张艺谋收到一张意大利歌剧院发给他的传真——邀请他执导歌剧《图兰朵》。当时不知《图兰朵》为何物的张艺谋并不想接,这张传真也被他束之高阁达半年之久。直到有一天,张艺谋和作曲家赵季平聊天时开玩笑地提起此事,没想到赵季平认真起来,“他对我说《图兰朵》很厉害的,你不要轻易否定此事。”随后赵季平给张艺谋拿来了美国大都会版的《图兰朵》,他看过之后发现这部歌剧不仅气势恢宏,而且是中国元素,顿时有了兴趣。还录像带时赵季平说了一句话,张艺谋现在还记得,“他说这个少拍一部电影也要做,很值得。”在赵季平的“诱惑”下,张艺谋终于找出半年前收到的那张传真,接受了意大利歌剧院的邀请。在两年的筹备期后,张艺谋正式开始《图兰朵》地创作,并飞到佛罗伦萨和指挥大师梅塔见面。
但张艺谋是电影导演,并不懂歌剧,为此他找来了中国东方歌舞团的团长陈维亚一起合作。陈维亚认为张艺谋赋予《图兰朵》的每一个变化都突出了中国古典艺术的诗意和独特意境,无论色彩、画面甚至是叙事手法。陈维亚印象最深刻的是张艺谋对《图兰朵》中柳儿自杀那场戏的改编,“原来的版本都是柳儿拔出侍卫的剑自刎,但张艺谋认为这是西方人的手法,最后改成柳儿拔下了图兰朵的发簪刺向自己,与此同时图兰朵始终高耸的发髻像瀑布一样泻下,暗合了她的高傲的崩溃。”这场戏是整个《图兰朵》的高潮,张艺谋的改编不仅使其真正中国化了,也更具视觉冲击力。
在张艺谋看来,尽管门类有区别,但艺术都是相通的。他甚至尝试用京剧的手法去做《图兰朵》,这让张艺谋觉得“很有意思”。
1998年,投资1500万美元的《图兰朵》在意大利大获成功。很快,张艺谋又别出心裁地在北京太庙搭建了长150米、高45米的实景舞台,11场演出一票难求。此后,这种史无前例的广场版的《图兰朵》被复制到法兰西体育场、慕尼黑体育场以及韩国的上岩洞体育场。在《图兰朵》之后,兴致盎然的张艺谋又与中国芭蕾舞团合作了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与谭盾合作的歌剧《秦始皇》2006年底在美国大都会的首演也获得了极大成功。
结盟“铁三角”
虽然在歌剧领域大获成功,但张艺谋“玩”的最大的还是大型实景演出“印象系列”——第一次将舞台搬到了真山真水之间。
1998年,受到《图兰朵》太庙实景演出模式的启发,广西壮剧团和杂剧团团长梅帅元萌生了在广西旅游景点做实景歌剧《刘三姐》的想法,而他心里最合适的人选非张艺谋莫属。开始张艺谋并未同意,因为好端端的电影改成歌剧“肯定会吃力不讨好”。但梅帅元的盛情难却,张艺谋就飞到广西坐船去看了一次实景,在视觉想象的冲动下,张艺谋觉得“有点意思,可以尝试”。
后来,张艺谋遇见了“印象铁三角”的另外两位:王潮歌和樊跃。2001年,梅帅元邀请王潮歌和樊跃执导了博鳌论坛的闭幕晚会——在真山真水中演出的《欢乐漓江》。张艺谋看过这场演出后印象深刻,觉得“这两个人很有想法”,希望能一起合作,但他也有顾虑,“因为我这棵树大,怕遮了别人的光”。
有顾虑的不仅仅是张艺谋。王潮歌回忆说,去见张艺谋之前她和樊跃都很犹豫。一方面张艺谋是她非常崇拜的“大师”,和大师合作固然机会难得,但反过来也是压力,“我和樊跃在舞台领域也小有名气,有一种‘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想法吧!”。另一方面,王潮歌对和张艺谋能不能合作也有怀疑,“因为艺术家都有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能不能到一起谁也不知道。”
第一次见面的经历完全出乎王潮歌的意料。她和樊跃一进房间,没有任何寒暄、客套,张艺谋直奔主题,谈了自己对《欢乐漓江》的想法,认为有很多做法可以运用到《刘三姐》的实景演出中。心里一直想着要不要合作的王潮歌和樊跃到最后也没等到张艺谋提及这个话题,“甚至也没有正常的邀请,说咱们仨一起做吧,什么都没有。”但张艺谋约定了下次在北京谈创作的时间。
第二次见面前,王潮歌和樊跃仍然没想好要不要合作,但三个人就《刘三姐》的内容创作和表现形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谁都不让步。这次讨论却让王潮歌明确了与张艺谋合作的愿望,“虽然争论太激烈了,却是一种‘棋逢对手’的感觉,我们三个人发现不仅可以对话,还可以在艺术上相互比拼。”
“铁三角”就此确立,还要兼顾电影的张艺谋戏称自己是“宏观调控”,王潮歌和樊跃则负责具体实施。虽然如此,王潮歌认为张艺谋对于“印象系列”是在大的艺术观上的把握,“那种大视觉,大色彩,他的影响无处不在。”
副业“转正”
放弃了歌剧路线后,“铁三角”最终决定把《刘三姐》做成表现当地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实景演出,分为“晴、烟、雨、雾,春、夏、秋、冬”等不同场次。从最初筹备到2004年3月20日首演,《刘三姐》这一大型实景演出项目历时5年多,参与创作的中外艺术家67人,演出方案共修改了109次,演员阵容达600多人。
《刘三姐》首演的前两个月,观众主要是当地人反馈并不好,但不到半年就开始一票难求,实景演出地“中国・漓江山水剧场”入选国家首批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首演一年后,投资方不得不加盖观众席,最初只有1800个座位的山水剧场现在已经扩建到了3300个,演出场次也不断增加。
演出的收入并不是《刘三姐》创造的最大价值,真正受益最大的是阳朔当地的旅游产业。张艺谋也没有想到做《刘三姐》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边际效益,“我们只是想做实景演出,没想到它会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一种。你现在去阳朔看看,完全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典型范例,整个升值。”
2005年6月,“铁三角”转战到云南丽江,制作《印象・丽江》。之后,又在杭州制作了《印象・西湖》。奥运会刚刚结束,王潮歌和樊跃又开始飞赴海南,这次“铁三角”要做的是《印象・大海》。与《印象・刘三姐》的资金来自民间不同,后来的这些项目都是由当地政府主动投资的。
和以前的“跨界”多属于玩票性质不同,“印象系列”已经成为张艺谋事业的一部分。在“铁三角”成立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有限公司(Impression Creative)后,2007年6月,这家以艺术家为主体的公司获得了来自SIG海纳亚洲创投基金、IDG VC及高盛亚洲首轮2500万美元的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