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戏剧 drama > 深度评论

燕赵都市报:相声无需不甘寂寞

  “相声百年展”日前在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开展以来,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据说姜昆还特地当了解说员。展览中有常氏家族的手抄相声册、王世臣说相声用了30年的桌围子、郭全宝演双簧时戴的小辫、用过的京胡,刘宝瑞穿过的大褂等等,可谓是应有尽有,蔚为大观,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于是,又有人趁着这股风开始振臂高呼:相声要普及,要再次向全国推广,相声要再创辉煌!

  细想想,其实这样的呼吁大可不必。相声说到底是一种地方性的曲艺形式。只是在天时地利人和恰巧全部具备的上世纪80年代,借着春晚的超高人气,相声这种原本只在北方个别城市流行的江湖曲艺才以其幽默可亲的艺术形式迅速风靡了全国。在那个娱乐方式相对匮乏的时代,人们对于相声这种贴近自己生活的艺术给予了普遍的接受。但现在时代变了,看看周围,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相声和电视的那种合谋模式已经被后起的电视剧和电影等娱乐方式取代。在这样一个影视娱乐泛滥的时代里,相声还想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初那样高的社会接受程度几乎是不可能。即便春晚年年有相声,但人们似乎越来越不愿意听,当然这也同相声质量的下降有关。

  另外,近些年很多人在叫相声要“申遗”。反过来想,如果相声已经到了“文化遗产”的地步了,我们还能指望它有多大的受众面?的确,老一辈人对相声有很深厚的感情,这是有着历史根源的,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也还会有人喜欢听相声甚至是去学说相声,但可以肯定的是,相声的接受群体范围就目前来看,是在一步一步缩小的。相声应走的比较明智的发展道路是要像京剧、话剧一样走向经典化,所谓的“小剧场化”其实就是相声经典化企图的一个表现。可近年来,老相声包含的一种尖锐的针砭时弊的东西被耍笑逗乐所取代,相声失去当年所具有的民间活力。现在一些相声大腕都住上了豪华的居所,那一批成名的相声演员大多得到了不错的生活待遇———这反而让他们失去了与底层土壤接触的机会。毕竟亲民间这才是当初相声受欢迎的深层原因。德云社讲的那种老滋老味的相声更得人心,原因就在于德云社其实是更好地抓住了相声原初所具有的“民间性”,并且在传播效果上不求“大众”传播,只求得“小众”叫好。德云社的走红,其实就是相声民间化的胜利,就是相声小众化的胜利。

  近年来马季、侯耀文等相声大师相继去世,这使得相声界的危机感愈发重了,于是乎哀叹纷起———相声后继无人了!其实这种哀叹大可不必———学相声的年轻人还是有的,大大小小的学校还在办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相声自己不要不甘寂寞,不要总想冲在前面,高其他曲艺一头。你就把相声当作一种曲艺形式,认真传承那些经典,做好了,总归会有人听,有人听,相声自然不会消亡。正所谓板凳一坐十年冷,现在的相声演员,要真有这个耐心,相声也不会是现在这个状况了。

  

(责任编辑:炊烟)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