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夜莺之爱》 |
| |
《一夜疯狂》 |
小剧场话剧《备忘录》刚刚在人艺小剧场谢幕。这部探讨爱情态度的严肃话剧,在年底热闹的话剧市场中显得有点与众不同,在一片嬉笑打闹中它的出现有点突兀,也有点孤独。现在的小剧场话剧中,至少六七成都贴着“搞笑”“爆笑”的标签,为数不多的严肃正剧完全被淹没在娱乐的海洋中。曾经一度成为先锋戏剧代名词的小剧场,如今却似乎要被商业娱乐戏剧完全占领了。
■ 以笑点数量招揽观众
娱乐戏剧从五六年前开始进入小剧场,2002年一部根据朱德庸热门漫画《涩女郎》改编的小剧场话剧,将众多漫画拥趸吸引进了剧场,票房大卖,给有些单调的小剧场注入新的活力。
近两年,随着小剧场的增多,这类话剧也形成井喷状态,几乎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小剧场的认识。由于这类话剧制作方基本都是民营公司,面临现实的生存压力,必然要追求商业利益,因此每一个“笑点”对他们而言都很重要,“笑点”越多他们盈利的希望也越大。《疯狂的疯狂》《满城都是金字塔》《我不是李白》《一夜疯狂》《罗密欧与祝英台》……从名字就能看出这些话剧非常娱乐,还要再贴上“爆笑喜剧、疯狂搞笑喜剧”这样的标签来吸引观众,有的剧甚至还明文标注全剧有多个笑点,观众可以笑多少次。
■ 贴近生活所以受宠
著名制作人、东方先锋剧场经理傅维伯认为,这些小剧场话剧之所以能火起来,是因为许多年轻的创作者制作了许多贴近现实生活的戏,而搞笑只是他们的表现方式之一。“对于戏剧而言,贴近现实生活是最重要的,北京人艺就是靠排演现实主义作品才成就了它的金字招牌,那些戴着假头套、粘着大鼻子的外国经典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都太远了。”
除了贴近生活之外,这类话剧还非常贴近话剧消费主力人群——青年人的审美需求,能够更及时地反映当下生活。比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推出不久后,小剧场就有了《满城都是金字塔》;“麻花”系列剧则会对每年的热点事件进行盘点,加入当年的流行语,许多国有院团在这方面往往比较滞后。
■ 只有“笑点”无后味
当商业因素起主导作用的时候,难免出现一些只追求笑点,而忽略艺术品质的话剧。用观众刘先生的话说,这些戏看的时候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可是走出剧场之后却发现笑完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缺了一点值得回味的味道,这似乎也背离了人们对话剧的认识。
《备忘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上演的,该剧导演过士行制作这部戏的初衷,就是觉得现在的剧场太闹了。“观赏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剧场被娱乐搞笑的戏垄断太长时间了,这种氛围会让观众丧失基本的审美能力。我现在就是想向剧场输入这种非常安静的、有品质的东西,希望观众能慢慢喜欢这种戏,看完后在情感更深的层次上有所触动。”
■ 从爆笑到微笑思考
傅维伯承认,当下的确有些戏纯为搞笑而搞笑,有些恶俗,但他认为这些戏并不是小剧场市场的主流,大家觉得不好就不会有长期效益。“有些年轻人做的戏可能有些过火,但他们会自觉主动地慢慢调整。”傅维伯的这个观点从“麻花”系列的变化也可以看出来。以前总是强调“爆笑”的“麻花”,今年推出了“微笑”版本,在笑声中多了对人生和当下社会的思考。他们还将推出“痛苦的笑”,在戏剧品质方面也越来越讲究。“他们的活跃对这个市场有积极的建设作用,不应该只片面强调其负面作用。”
导演李伯男,因为《有多少爱可以胡来》等剧而为观众所熟知,他认为搞笑戏剧其实有些“曲线救国”的意思。“最重要的是将观众拉进剧场,养成看话剧的习惯,然后再让他们慢慢看到高品质的话剧也为时未晚。”他相信,随着创作者的慢慢调整,能够在娱乐和艺术之间找到一个中间的柔软地带。
■ 小剧场应是多面娇娃
“小剧场既不应该一味搞笑,也不能只有一张严肃的面孔。”文艺评论人解玺璋认为,无论是过去的“看不懂”,还是今天的“纯搞笑”都是不正常的,多元化才是小剧场的基本特性。傅维伯也说:“戏剧创作就应该百花齐放,有严肃的,有荒诞的;有痛苦的,也有搞笑的,艺术创作有了一定之规就不叫创作了。”
其实小剧场的主体永远是他的创作者,每一个创作者对于话剧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这样必然催生出不一样的作品。随着市场的渐渐成熟,不同类型的话剧也会培养出不同类型的观众,这样反过来再催生更多类型话剧的出现,小剧场也就渐渐变身为华丽的“多面娇娃”。
眼下,虽然还是娱乐搞笑的话剧居多,但严肃话剧也正在慢慢回归,《备忘录》之后,另一个关于爱的寓言《夜莺之爱》也将于今晚上演。本报记者 牛春梅
![]() |
后舍男生坐上娱乐主播台 由内地最具娱乐精神的人气组合掌门一档大胆创新的娱乐节目,可想而知,两人富有创意的搞笑表演必然成为节目中的一大看点...
08-10-13 1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