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至27日,“中国新时期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15届学术年会”将于济南召开,此次会议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盘点30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流变、成就、局限成了此次与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位当代文学研究专家的主要议题。在会议召开前,本报记者采访了此次会议的组织者、著名文学评论家、山东师范大学吴义勤教授,和他就近30年中国当代文学的相关话题进行了一番对话。
话题一:成就与局限
“在我看来,改革开放
这30年虽然没有涌现出鲁 迅、茅盾、巴金这样的文学 大师,但是从文学性本身来说,中国这30年的文学在艺术上的成熟程度恐 怕要比现代阶段(1919—
1949)强得多。
”
记者: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召开这样一个学术会议,对中国近30年当代文学的盘点与定位是不可回避的话题,您怎么看中国近30年当代文学的成就与局限?
吴义勤:新时期文学这30年应该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最为繁荣的30年,我甚至认为这30年的文学成就要超过现代文学的30年(1919—1949)。当然,这种观点可能有点激进,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同,但要看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在我看来,改革开放这30年虽然没有涌现出鲁迅、茅盾、巴金这样的文学大师,但是从文学性本身来说,中国这30年的文学在艺术上的成熟程度恐怕要比现代阶段(1919—1949)强得多。
这当然有主客观的原因,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从“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白话文在20世纪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到改革开放30年可以说达到了更高的阶段,反映在文学的语言成就上;从主观的角度来说,现代作家如鲁迅、茅盾、巴金等人对文学性的理解常常是从文学之外的社会与历史因素出发的,他们对启蒙的重视,对国家民族以及人的现代性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对文学现代性的重视程度,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其在艺术上的追求。而新时期文学30年是以对“纯文学”的追求作为主线的,这使得各个文学门类都在艺术上更为成熟。
至于局限,我以为根深蒂固的功利主义以及极端化的文学思维方式仍然是影响新时期文学品格的顽疾,新时期文学整体上仍显浮躁和冒进,热点变化过快,淡定从容之气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建构的能力与效果。
话题二:作家与作品
“中国近30年文学的辉煌是由这一大批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风格而又有着独自价值观的作家共同铸造的。”
记者:任何时候谈到文学都离不开作家与作品,从一个专业文学阅读者的角度,这30年有哪些作品和作家,给您留下了最难忘的阅读经历?
吴义勤:这个问题实在有点难。文学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活动,无论是从创作的意义上还是从接受的意义上,每一个精神个体进入文学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因而,人们会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部文学作品完全可能在不同的人那里引起不同甚至相反的感受与理解,这在文学的语境里是完全正常的。对我而言,这30年给我强烈冲击、令我难忘的小说、诗歌、散文很多,不同时期、不同心境就会有不同的喜爱,实在无法简单地评出一个“最爱”。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小说方面张炜的《古船》、莫言的《红高粱》、张承志的《心灵史》、王安忆的“三恋”等至今印象深刻;诗歌方面,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舒婷的《致橡树》、食指的《相信未来》等仍然是不可多得的经典;散文方面,我最难忘的还是巴金的《随想录》以及杨绛的《干校六记》。
记者:您也提到现代文学30年有像鲁迅、茅盾、巴金这样的文学大师,您认为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文坛谁堪称领军人物?
吴义勤:让一个作家代表30年有点难,而且这30年的丰富与博大确实也不应该用一个作家来代替。我更愿意用一代作家来代替,王蒙、马原、王安忆、莫言、张炜、贾平凹、余华等作家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代表性。中国当代文学的辉煌是由这一大批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风格而又有着独自价值观的作家共同铸造的。
话题三:诺奖与前途
“在我看来,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的成就已足以造就3-5个诺贝尔获奖作家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成就是对当今世界文学的一种重要贡献,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中国都是世界范围内文学最繁荣的国度。”
记者:您对中国近30年文学的评价很高,但也有人说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您认为在世界文学背景下,中国近30年的当代文学是何种地位?它的意义和价值何在?迟迟没有大陆的作家获得诺贝尔奖,是不是说明世界文坛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漠视或者是价值的否认?
吴义勤: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今年的诺贝尔奖刚刚公布,国人又一次品尝了失意的滋味。但是,我要说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学成就确实与获不获诺贝尔奖没多大关系。获奖当然是好的,但获奖的价值与文学本身的价值之间并不能画等号。在我看来,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的成就已足以造就3-5个诺贝尔获奖作家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成就是对当今世界文学的一种重要贡献,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中国都是世界范围内文学最繁荣的国度,我们一年有一千部长篇小说,我们有那么多才华横溢的作家,应该说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成就在世界上是得到了广泛认可的。至于诺贝尔文学奖,它只不过就是一个奖金很高的文学奖而已,他们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加上意识形态因素以及语言翻译等问题对评选结果产生的影响,中国作家不得奖也是情有可原的。总之,不得奖,既不代表中国作家不具备得奖的水平,也不代表世界文学界对中国文学价值的否定与漠视。
记者:中国当代文学在改革开放30年间可以说经历了大起大落,从当初的盛极一时,到如今的“边缘化”,您怎么看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前途与出路?
吴义勤:新世纪只是一个客观的时间变迁,它并不必然带来文学的变化,因此,我不太赞同新世纪文学的提法。很难想象,2000年和2001年的文学会有某种质变,我以为新世纪文学不过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一个自然延续,并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总结的特征。它的前景其实也是整个中国文学的前景,我的看法是既不悲观,也不乐观。文学会一直存在下去,只要我们有精神的需要,有审美的需要,有语言的需要,文学就一定不会死亡。但我也指出,文学会面临很多挑战,会不得不发生很多变化,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危机,也许,某一天文学会跟传统的文学在生产方式和阅读方式上都发生根本的改变,我们需要在网络、传媒和读图时代全面来临时有更多的心理与精神准备。
(责任编辑:懿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