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两天,北京国际音乐节将分别上演由英国古乐学会乐团与合唱团带来的两场古乐演出——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珀塞尔的古歌剧《狄朵与埃涅阿斯》;10月26日,德国科隆古乐合奏团也将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音乐会。
聆听古乐欧美成时尚
“所谓古乐,其实就是以当时的乐器、当时的乐队形式,演奏当时的作品。”古典乐评人王纪宴简单概括。古乐的概念,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投身其间的音乐家主张尊重作曲家本意,根据文献复原17世纪、18世纪甚至更早的乐器,发掘当时的曲谱,遵照当时的乐队编制进行演奏。当时演奏音乐的场所主要在贵族府邸和教堂,乐队最多不超过40人;现在的弦乐器为钢丝弦,古乐器为肠衣弦,一个嘹亮,一个醇厚;古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鼓、号声音偏大。
在欧美古乐异常火爆,聆听古乐已成为一种时尚。北京国际音乐节掌舵人余隆说:“在国际上,像萨尔斯堡音乐节等一些音乐节,都在演奏古乐,我们也赶一回时髦。”珀塞尔歌剧《狄朵与埃涅阿斯》在尘封久远后近几年来频繁亮相于欧洲各大音乐节,不过此次在京演出却是其全版在国内的首演。大致问了几位音乐界人士,大多数对该剧没什么听觉体验。作曲家吴祖强感慨:“倾听最伟大的英语歌剧,而且是300多年前的古歌剧,这将是第一次。”
“别有风味的田园农家菜”
古乐盛行,让很多传统音乐家都感到不可思议。据说,在古典音乐唱片销量每况愈下的形势下,多亏了古乐这超级“印钞机”,否则很多唱片公司早就关门大吉了。那么,古乐究竟吸引力何在?“就像吃惯了大鱼大肉、生猛海鲜,再吃田园农家饭菜,会感到别有风味。”王纪宴形象作比。在他看来,古乐为听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音乐可能,清新温润、古朴迷人的音色,直击心灵最深处。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感动与回味。如此,古乐运动被称作本真运动也就不足为奇了。“与其说它是一种复古,不如说是一种在追寻本真基础上的颠覆,去探索和发现新东西,让音乐的精髓拂去历史尘埃,重现时代光彩。”
今日古乐非昔日“老古董”
“从某种意义上讲,古乐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就是在时代感与现代性上做文章,二者之间怎样协调,是当代古乐大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古典乐评人刘雪枫的话,廓清了一些人对古乐可能存在的偏颇理解。古乐虽然古老,但绝非初始模样的“老古董”。比如即将来京的德国科隆古乐合奏团,之所以在众多古乐团中异军突起,就是因为他们特有的活力与创新精神,他们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发掘出大量鲜为人知的音乐珍品。“我从科隆古乐合奏团的现场和录音里看到了时代感与现代性协调的崭新高度。”刘雪枫说。
虽然在国内古乐势头远不如国外迅猛,却不乏拥趸。音乐堂负责人徐坚说:“音乐堂去年尝试做了加拿大的塔菲尔巴洛克乐团,还邀请到英国古乐女王艾玛·柯克碧,很惊喜地发现北京真是有不少古乐迷。艾玛·柯克碧带来40多张唱片,开演前都卖光了。这是音乐堂从来没遇到过的,一般都是演出完、大家感觉好再来买唱片。由此可见,北京确实藏着不少古乐的铁杆粉丝!不过他们看演出、买唱片的渠道比较少。” 本报记者 李红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