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哲琴
萨顶顶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继萨顶顶凭借《万物生》专辑于今年4月获得英国BBC世界音乐亚太区大奖之后,美国独立音乐大奖官方网站近日公布奖项名单,朱哲琴以专辑《七日谈》获得了“worldfusion”项目大奖。多年来,中国歌手一直在为“走向世界”辛勤努力,但很难在权威评奖中有所斩获,今年尚未过半,却一下子夺得两个国际大奖。
以我为主 真实感受 无论是《七日谈》,还是《万物生》,两张专辑的音乐都把中国各民族音乐为原创素材,结合了体现世界音乐潮流的作曲、制作和演唱等技法元素。
从这两张唱片中,中国听众能聆听到优美熟悉的旋律,却也能寻找到与众不同的新感觉;对于外国音乐人来说,这些音乐又具有新奇感、独特性和原创意义。参与两张唱片作曲和制作的音乐家何训田,早在10多年前就创作了《黄孩子》《阿姐鼓》《央金玛》等专辑。有人把《阿姐鼓》的风格归类为“新世纪音乐”,他予以否认,有人又评价为“世界音乐”,他不予认同。何训田昨对记者说:“我创作的音乐,是从我心底涌动的真实感受,绝对不会去模仿某种风格或类型。”
国际获奖 并非主流 萨顶顶获奖后,有不少媒体马上给予了“中国音乐人走向世界”的报道,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自豪感。这次朱哲琴尚未领奖,又有媒体唱出:“世界音乐界对中国音乐人充分肯定”“朱哲琴登上全世界音乐高点”等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其实,“世界音乐”与“全世界的音乐”是两回事,前者指的是以艺术融合的手段、运用现代制作技法、具有民族音乐背景的音乐新品种,后者则是一个地域范围的名词。萨顶顶获得的“世界音乐大奖”,是“世界音乐”这一特定音乐品种范畴内的评选;朱哲琴在美国独立音乐大奖中获得的“worldfusion”奖项,也是“世界音乐”这个品种的奖项,并不是综合性大奖。在我国,“世界音乐”这类包含“原生态音乐”元素的品种,虽然正在崛起,但毕竟没有成为市场主流产品。所以,萨顶顶、朱哲琴的获奖,并不意味着中国音乐人已经站上世界的音乐高点。
浮躁心态 难有创造 国内音乐市场的事实,其实让人十分失望。这么多年来,许多音乐人也在辛勤耕耘,可总是随着市场大潮“跟风不息”而逐渐淹没了音乐个性。因为缺乏创造性,琳琅满目的音乐产品大大限制了听众们的文化想象力,文化消费中的“从众现象”越来越普遍。近年来刮起的娱乐风潮中制造出的“型秀”歌手,虽然能吸引公众的目光,客观上却不能为时代发展中的民族文化品格塑造,承担责任。这些状况显然与浮躁的社会文化心态有关,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许多音乐人无法在“坐定”中思索自己的创作。前不久,萨顶顶来沪时,曾与记者谈起她长期甘于寂寞,在录音室里反复研究音色、旋律和只身到偏僻村寨采风的经历;朱哲琴虽然成名较早,但多年来她也只是偶尔露面,大多数时间闭门感悟音乐,还经常到少数民族地区体验民风。因此,她们的演唱自有独到的创造力,别人很难模仿。与平时忙碌地赶场子挣出场费或混个脸熟的歌星相比,她们的“星光”并不耀眼,但她们宁静而又充满灵动的歌声,却更能体现艺术创造力。
萨顶顶、朱哲琴的国际获奖,确实是她们来之不易的收获,但并非意味着国内的原创音乐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她们的努力,倒是给音乐人提供了更多的启示。
(责任编辑:杨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