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先锋作曲家——“这个时代的奇才”,一个是“唱歌时会灵魂出窍”的歌者,两个彼此欣赏的人共同创造了一个奇迹,共同打造的专辑《阿姐鼓》,当年在81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了200多万张,成为第一张在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获得国际和国内二十多个奖项。然而正当事业高峰时,二人各自东西,如今二人又走在了一起。奇才何训田,成都人;歌者——广东女歌手朱哲琴。
二人到底有怎样的故事?当年怎样分手?如今为何再度联手?
1992年
四川初识改变人生道路
日前,记者在央视青歌赛现场采访了担任评委的何训田,他首次讲述了自己和朱哲琴的音乐故事。
何训田离开四川已14年,很少接受采访,也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他不带手机,不带助理,一个人常年在国内外采风,如此独来独往的他是如何认识并发掘当时正在北漂的朱哲琴的呢?
何训田回忆说,和朱哲琴的相识至今记忆犹新,“那是非常偶然的机会,1992年,当时我还在成都的四川音乐学院,时值全运会,我应邀担任开幕式的艺术总监,经央视邹友开的推荐,我结识了刚刚在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中获得亚军的朱哲琴。经过几次交谈,我发现在音乐天空里,我们彼此之间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只有她能真正理解并且演唱我的歌曲,于是擦出音乐的火花。”朱哲琴在北京也当过酒吧驻唱歌手,早在1990年就凭着一首由真实故事改写的流行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传唱全国。但她很快就厌倦了走穴赚钱的流行乐坛,而1992年前往四川与何训田的相遇则将两人都转上了完全不同的一条新路。
执著于追求自己认定的个性道路,甚至表现得有些孤僻,是朱哲琴和何训田的一大共性,也是他们一拍即合、默契无间的缘由。1993年两人开始创作录制《阿姐鼓》,1994年夏天朱哲琴第一次去西藏,1995年,该专辑正式发行,引起轰动,独具魅力的演绎让朱哲琴成为了风靡全球的个性歌手,1997年二人合作再推《央金玛》,同样备受好评,外界评价二人是“黄金搭档”。
分别多年
黄金搭档再次合作
随着成功的降临,演艺圈里开始盛传何训田和朱哲琴相爱的传闻,二人对此均不愿回应太多。但是不久后,朱哲琴去了加拿大旅居。多年过去了,离开何训田的朱哲琴没有任何建树。无奈之下,朱哲琴主动约见何训田,再次重新合作。
“是什么原因让你们重新走在了一起?”
“音乐,让我和朱哲琴重新走在一起。”对于感情,何训田不愿多说,但提起音乐,他却滔滔不绝:“我拿出了耗时5年新创作的7首歌曲,为她录制。大约今年7月公开发行,音乐好过《阿姐鼓》。朱哲琴的演唱特点和唱法已经大大改变,摆脱了以前的东西。主要歌曲有《不翼而飞》、《伽兰香娑罗树说》、《夕阳西下》等等。”
“朱哲琴7月发碟,你会不会公开露面支持?”
“我支持朱哲琴的音乐,但我不会公开露面!”
互相钦佩
溢美之词滔滔不绝
“你现在如何评价朱哲琴?”
何训田由衷地赞美说:“朱哲琴的思维和想法不是普通流行歌手的。她会不顾一切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在乎任何干扰;她喜爱旅行,曾去过阿里无人区;她录音时坚持要关灯;她会在棚里花很长时间酝酿情绪,甚至会因找不到感觉而“逃跑”;她唱歌时会灵魂出窍……她的声音里有我要找的东西。朱哲琴使东方音乐有了质的变化,她是风格型的歌手……”
当记者问:“朱哲琴又怎么评价你?”何训田笑了笑,让记者去翻看朱哲琴的博客。只见朱哲琴的博客上,贴着对何训田的评价:“我觉得他是这个时代里的奇才,不仅是在艺术领域。他那种稳定性和毅力,让我吃了一惊。有的人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不凡而降临的,很少的人。他在音乐上的严格使我学到很多东西。因为我们很长时间地合作,他对我影响很大。”
抨击乐坛
模仿太多没有风格
此次担任青歌赛通俗唱法的评委,现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教授的何训田坦言,很多参赛选手都还处于模仿阶段,没有自己的风格。“现在的中国流行音乐,大部分还是属于模仿的阶段,最早是对中国港台的模仿,后来模仿欧美,近两年则是模仿日韩。其实流行音乐创作,和美声和原生态唱法相比,是最自由的,但我们的歌手,在这个问题上思考得不多,老是模仿,停止了自己的想象力。流行音乐要更好的话,必须创新,减少模仿。”记者杜恩湖
人物链接
朱哲琴,祖籍湖南,生于广东,在家排行老三。1990年独自离家到上海参加全国青年歌唱大赛,并获得亚军。1992年,在四川学习时认识了何训田,从此两人便开始卓有成效的合作,先后发行了《黄孩子》、《阿姐鼓》、《央金玛》等大碟,被誉为“洋溢着东方神秘色彩的天籁之声”。
何训田,四川人,著名作曲家、制作人,八岁起就可以写简单的旋律,曾在川音就读和工作,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导、作曲指挥系系主任。1983年创立了RD作曲法,是第一位用自己的音乐理论进行创作的中国作曲家。一直是朱哲琴音乐上的最佳合作伙伴。
(责任编辑:苏美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