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从地震灾区走出的“四川民族民间歌舞”作为本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重要演出,昨晚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羌族、彝族、藏族、汉族……来自四川地区的各民族尽情展示着蜀风古韵的风采。尤其来自北川重灾区的羌族艺人们,失去亲人和家园的他们走进观众席,向人们挥洒着表示祝福的美酒和感动的热泪、送上羌族的手工艺品和热情的拥抱,并无数次向大家鞠躬致谢,传递的是让每个人都不能不动容的“感恩”之意。
羌族的表演在来自四川省阿坝州茂县的羌笛传人何王全的笛声中开启,朴实、悠扬的笛声吹奏的古曲表达着对先祖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着,四川省阿坝州茂县的民间艺人余光元带领着松潘县小姓羌族乡的民间艺人们共同演唱起羌族多声部民歌,并在原生态的歌声中走下舞台,走进观众席,将象征祝福的美酒抛洒给人们,将羌族的手工艺品赠送给大家。观众们都站起身来,用如潮的热烈掌声回报这珍贵的馈赠。
领衔羊皮鼓舞的老人朱金龙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在后台,他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态度凝重地给记者慢慢讲述“羊皮鼓舞”在羌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羌族每逢春耕之际的‘祭山’活动和农历十月初一的‘羌年’活动,羌族文化的重要传承人‘释比’都要率领着羊皮鼓舞队,击鼓舞蹈,敬天敬地,以祀万物,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这不仅是一种舞蹈,还是羌文化生活中一种神圣的仪式。”由于震灾,这次来表演羊皮鼓舞的艺人家乡的房屋基本都倒塌了,有的还失去了亲人。朱金龙说:“我的一位长辈和一个外侄都遇难了。”他抬手一指羊皮鼓舞队中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就是他的亲哥哥。是个人民子弟兵,因公遇难的。”小伙子眼光一黯,低下头去。
吹奏羌笛的何王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他向记者展示这流传千年、完全手工制造的民间乐器,看起来就像是一双没有掰开的方便竹筷。何王全边演示边告诉记者:“羌笛要用海拔3000米以上的竹子来制作。只能发出七个声音,连一个八度都没有,所以只能演奏一些羌笛古曲。但我们现在对它也有所改进,比如原来羌笛只有四个孔,现在我的这个笛子有六个孔了,正在摸索七个孔,要在传承的过程中有所发展。现在,我们的责任更重大了。”
民间艺人余光元含着泪表示:“我们这次来演出,心情很复杂,一方面非常悲痛,因为很多本身能来的同志来不了了,而且
我们的道具、服装也都受到了损害;但能够有这么个机会让我们展示自己的文化和精神,让大家知道已经历尽几千年风风雨雨的羌族是压不倒的。而且我们还要表达我们的感谢,感谢全国各族人民,感谢党中央!”
一位年轻观众在看完演出后也深有感触地表示:“以往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挺忽略的,现在才觉得这些文化艺术格外珍贵,也格外的脆弱。地震给我们的教训是全方位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视自己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这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值得骄傲和珍惜的宝藏。”(记者王润 白继开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