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满目疮痍的北川县城,于涛站在一条巨大的裂口旁久久伫立,谁曾想到,几天前,他脚下的土地还是山坳里一座生机勃勃的小城? |
眼前的景象确使他心生悲凉。在一栋快要倒塌的楼房面前,阳台上还晾着衣服,还有主人种植的花花草草,可是一场地震,已经打破了这一切的平静。怎么会这样!?
|
北川中学操场上一块破碎的卡通手表,指针停留在14点28分…… |
作为第29届奥运官网前往珠峰报道火炬传递的记者,从8844米的珠峰到达偏远的北川县城,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只是他没有想到,这短短的48小时,却让他经历了记者生涯中的又一次巨大考验。
在成都机场转机的那一刻,因长期的高原缺氧而疲惫不堪的于涛无比地想念北京,而当汶川大地震的消息传来,他和几十名珠峰火炬的前线记者又毫不犹豫地留在了成都,与他们一同作出决定的,还有中央电视台火炬报道组的张泉灵和她的同事们,以及刚刚赶来与他们会合的四川电视台的记者。
|
|
在成都酒店的一个小小的会议室里,于涛所在的团队正在紧急商议部署着汶川大地震的报道计划。一个小时后,就在他们准备向受灾地区进发时,一场6.1级的余震不期而至。
只是他们已经顾不了这么多
,灾难赋予他们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带着高原缺氧的后遗症,拿起手中的机器,奔向了灾难现场。到了现场于涛才发现,对每一个新闻媒体人来说,比余震更可怕的,是灾难中对人性的自省。
|
“到了那之后你会觉得特别震撼,而且会觉得自己的内心特别极端。看到那些废墟,你会觉得生命怎么会那么脆弱,但是看到那些灾民,你又会觉得生命怎么这么坚强?” |
几乎已被夷为平地的北川县城,断壁残垣中一块标牌格外引人注目 |
而在另一边的绵阳体育馆,两三万无家可归者聚集在那里,接收安置,寻找亲人,在媒体人的眼中,他们真的很坚强。 |
“这样的两种极端,又恐惧又心痛的感觉就这么折磨着你。让你有种想要做点什么的冲动。”
做些什么?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和于涛一样,在每一个新闻从业者的内心,都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想要做些什么。但是每一个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却往往要求他们直面伤痛。
在绵阳体育馆,于涛偶遇一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头上裹着纱布,眼角还有伤痕。“我爸爸我妈妈都没了。”年轻人马上痛哭流涕。
还有一次,一个从内川县城的老城区走出来的中年男子,神情麻木地向于涛走来。听到于涛的询问,中年男子突然失声痛哭起来,原来他新婚三个月的妻子在地震中遇难了。
而于涛的这篇新闻,也是编辑都是流着泪给传上去的。这就是新闻,真实,虽然有些残酷。
|
(责任编辑:杨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