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班
初成:1949年
辉煌时代:上世纪50年代到六十年代初
班底风格:展现真功夫,讲究真刀真枪(时代原因,节奏缓慢,过于一招一式一板一眼)。
1959年,黄飞鸿的亲属与《黄飞鸿之三血战流花桥》演职员合照(第一排中间是胡鹏,右边是曹达华,二排中为黄飞鸿饰演者关德兴) |
简介:
“胡家班”指的是胡鹏导演手下的一个拍功夫片班底。
这个班底在上世纪50年代所向披靡功绩显赫,单是《黄飞鸿》就拍了59集之巨(搭上原班底编剧王风所导的,有七十部左右)。1956年整个香港出品了25部黄飞鸿电影,“胡家班”不可思议就拍了23部。简直就是拍上瘾。后来香港黄飞鸿电影能获吉尼斯长片世界纪录,胡家班居功至伟。
胡鹏班底并不是外界的赠与,他们成员内部也认定班底的存在。
胡鹏在写几十年导演生涯回忆录《我与黄飞鸿》时,多次把自己的班底称之为“黄家班”。事实上,所谓“黄家班”也并不只是在90年代出版回忆录才有的称呼,早在50年代中期拍黄飞鸿时,就已经有打“黄家班”字幕的情况出现(如《黄飞鸿义贯彩虹桥》、《黄飞鸿擂台争霸战》)。而到了57年,风头正劲的“黄家班”成员更是联合起来创办了“联合影业公司”自己拍片,创业作是《黄飞鸿二龙争珠》,五六十年代“联合影业”除了拍一些黄飞鸿电影外,也拍了其他许多功夫武侠片。
由于50年代香港电影界尚没有签“死约”的习惯,哪一个公司出得起钱,就能请来明星导演演员拍戏。胡鹏所带出来的班底倍受观众欢迎,因此,也得到了众多电影公司的青睐。四处拍戏的他们,横扫整个香江。
在胡鹏第一部《黄飞鸿》没有出来之前,香港武侠片拍摄都沿袭于上海的旧套路,基本上都是照搬(不做改动)京班舞台功架,胡鹏用国术来拍摄功夫片确立了新的风格(尽管只是新拍功夫片的雏形,但武打设计的理念形式已经改变,南北两派融会贯通形成了一种独到的港式功夫片风格),改变了功夫片的模式,让功夫看起来更为真实。此举可谓开天辟地,后来的功夫武侠片拍摄基本都是按这方向而走、而进步。
人事上,胡鹏班底里的袁小田、刘湛等人站稳脚跟后,不断的带徒弟儿子朋友入电影武行(详见袁家班、刘家班);可以算胡家班一份子的于素秋,与一些中国戏剧学院的老师们曾在胡鵬班底里工作过,他们后来顺道也把于占元的徒弟们带进了电影圈(见于家班),像洪金宝他们就曾拍过胡鹏的《两湖十八镖》(上下集)……此后几十年,这些后辈们不折不扣的成了香港功夫片主力军。
班主:胡鹏 |
胡鹏原名胡惠鵬,学名胡佳梅,1909年在上海出生,小时候也是在上海读书。1931年开始从事电影工作,1949年在香港以新观念拍了第一部黄飞鸿电影《黄飞鸿鞭风灭烛》,开创了一个新功夫片时代。此后十几年里以创作黄飞鸿系列为主,间中也拍过不少其他功夫片、文艺片。60年代中后期,邵氏功夫片崛起后,他的电影也越来越少,七八十年代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部电影,从此算是退出了香港影坛。
当年的金紫荆“终生成就奖”似乎带了诅咒,颁给谁谁就倒霉。胡鹏1999年被金荆奖终生成就奖锁定,第二年便去世。享年91岁。
王风 |
王风
1923年出生,原籍广西桂林。
50年投入电影界工作,不久之后成为胡鹏电影的主要编剧,50年代的黄飞鸿大部分出自他手。而《黄飞鸿》用“将军令”做背景音乐也是他提倡后开始使用的。
59年自己做起了导演,拍了众多喜剧、功夫片、神怪片,其中有十部题材为老本行黄飞鸿。
80年退出影坛,80年代末于香港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