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视 TV > 边看边聊

华商报:余秋雨你到底惹了谁(图)

  如果问央视近期最红的人是谁,不是补妆时被播出的贺红梅,也不是花了“20万”办生日宴的张宏民,恐怕要数被网友议论得“昏天黑地”的青歌赛评委余秋雨了。

  贴吧的帖子数高达38485个,其他网站也在逐步增加,各类主题帖更是不间断。余秋雨有硬伤、啰嗦、扯话题、作秀的批评言论登上各大报纸文娱头条,最新的头条是:“余秋雨青歌赛点评片段疑被央视故意屏蔽”。

  青歌赛点评片段疑被央视屏蔽

  这位文化人总是站在风口浪尖上,最近的板砖更是一块接一块。
他从做青歌赛评委以来,就常被诟病,可央视每次必用,他也每次必去。有关注就有收视率,哪怕是谩骂不断,这是大多数人对央视邀请余秋雨的猜测。然而,如今连央视也有了异常的动作。

  25日晚,当这场比赛接近尾声时,余秋雨点评关于“火烧圆明园”的问题,他引用了雨果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可是这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这个园子,一个说要抢,一个说要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当他说到“毁掉了中国最珍贵的博物馆。当时的文人麻木不仁,对这种恶行假装失明,许多民众甚至不知道发生了火烧圆明园的事”时,画面突然被切出,观众看到的是长达两分钟的青歌赛宣传片。当片花播放结束、切回演播现场的时候,恰巧余秋雨的点评结束。央视对此事件的回应是:技术问题。但很明显,网友对这个答案并不满足。

  于是紧追余秋雨的网友们抓紧这个机会,大胆猜测。

  第一种说法:余秋雨在点评时称“英法两国是强盗的说法”涉及了敏感话题。奥运会将至,央视又代表国家形象,不太合适;

  第二种说法:余秋雨点评太啰嗦,且喜欢东拉西扯,又出错过多,为了节约时间所致。

  记者昨日采访余秋雨助手金克林,他说:“既然央视说是技术问题,那可能就是技术问题吧。其实这是小事情,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也不会对余秋雨今后的点评有任何影响。不用瞎猜。”说到大家对余秋雨的一些非议,金克林表示他看到一些人在写评论,是瞎弄,没意义。

  余秋雨好友:这样对他不公平

  昨日,记者联系到了余秋雨的好友李永飞先生,作为余秋雨的老乡,作为旁观者,他又会怎么解释呢?

  李永飞考虑了一下,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他为什么去当评委。我觉得他是中国文化界具有标志性的一个人物,这一点是肯定的,所以做一个并不以文学为主的节目的评委我确实不理解。但我在看青歌赛的过程中,却逐步了解了他的意图。他认为这个活动就好像一个科学家在普及科普知识一样,不是为了点评这几个人、说几个问题就完了的事情,而是要提供相关问题更多乃至所有的信息。他心目中的观众绝对不仅仅是青歌赛的选手、现场观众,而是全国关注这个节目的人。绝对不是在"啰嗦",也希望大家不要这么理解他,这不公平。”

  为什么余秋雨总是成为众矢之的?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李永飞说:“和他熟悉的人都知道,比想象的随和,且绝对尊重别人。他干了很多吃力不讨好的活,你说他追求名利吗?他很多年前已经是一所很好学校的校长了,自动请辞离开,而现在他是没有职务的。他的书卖得很好,金钱对他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他有时候有点急,因为他觉得很多应该被大家知道的东西,为什么大部分都不知道?所以就着急,会显得语言犀利一些。现在比以前好很多了。而且他有时候喜欢开玩笑,朋友间常有的事情,可到了很多电视观众或者有心人眼里,就变了味道。他是名人,不是神,如果他真的完美得无懈可击,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博文流露无奈之情

  面对如此密集的诟病,余秋雨本人作何反应呢?25日,余秋雨在自己的博客上发了一篇文章,虽然是说阅读体验,并没有提及颇受争议的青歌赛,但文中流露出的无奈,可能也说明了他目前的心情。他说:“为什么在文化上做了一件真正的好事,总会被批判成坏事呢?”

  对于来自各方的指责,余秋雨认为“他们根本不相信有人会一门心思地只为文学和文化而去长时间读书、写作,他们认为那一定埋藏着某种巨大的阴谋”。

  目前,在网络有一个“欣赏余秋雨的人的年龄”的调查,跟帖的有近400个,十五六岁到三十多岁的网友居然占了绝大部分,《山居笔记》、《行者无疆》、《文化苦旅》更是被当作范本频频提起。而令人不解的是,这个年龄段的也骂他最多。人们常说“爱之深恨之切”,或许余秋雨正是享受这个待遇。本报记者刘慧

  老余的博客

  做点事为什么总挨批

  为什么在文化上做了一件真正的好事,总会被批判成坏事呢?

  这是因为,由于显而易见的历史原因,很多中国文人的阅读重点已发生重大挪移。他们平常总是花费极多的时间在阅读政治书籍、有关文件、新闻报刊,以及把文化与政治硬拉在一起的那些论著。他们自己早已不习惯去阅读纯粹的文学书籍,如果阅读也一定另有政治企图,例如他们读《红楼梦》、《水浒传》就等于在进行政治批判。

  因此,他们根本不相信有人会一门心思地只为文学和文化而去长时间读书、写作,他们认为那一定埋藏着某种巨大的阴谋。

  当时(文革,编者注)我们在编写鲁迅教材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旁敲侧击、反复打听了,总觉得这件事背后有什么背景,至少周恩来总理有什么企图。后来等到事过境迁,他们不再批评周恩来总理,只说编教材是重大“历史问题”。什么问题?却坚决不说。

  这下事实说明,在中国,一个文人,一个学者,要静心读一点文化学术书籍是极其困难的。本是一件单纯的事,却要面对无数政治质问,无数疑惑的眼神,无数事后的追究。

  在阅读的万千艰辛中,这种艰辛最为痛苦,却已经很难为下一代理解了。余秋雨2008年3月25日

  文化旁白

  雨,一直下……

  “雨,一直下……”这首歌,突然让人觉得简直是专门唱给余秋雨听的。

  近年来,文风细腻的余秋雨,小旦般水袖飘飘地在江南水乡下来下去,“圈定”着“势力范围”,也下到了夜色下的月牙泉,下得大东北“霜冷长河”,还曾在炮火连天中到海湾洒了一圈。但雨露滋润那禾苗儿壮的同时,也使很多人见雨生愁,心里潮起了霉苔。各方对余秋雨的关注、质疑与批评,确如这首歌中所唱,“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

  批评余秋雨时,有人大喊“秋风秋雨愁煞人”,有人甩起膀子要“石破天惊逗秋雨”,但余秋雨面对箭如雨、羽如蝗,并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换句话说,他其实是一个喜欢招事儿的人,甚至有些恶作剧般的调皮,来之能战,并且有足够的技战术,去应付这些兜头浇下的狂风暴雨,一番阵地战或短兵相接后全身而退。在给自己的《借我一生》结尾时,余秋雨自言要做一只借箭草船,把所有流矢都吸引过来,箭头果真如雨如蝗般射来时,多少人“战鼓咚咚催人魂,怒气冲冲坐辕门”时,老余气定神闲地躺在船舱内……

  余秋雨并非千手观音,这眼看千年都江堰,这耳朵听“笛声何处”,这手翻天一阁藏书,那嘴唱昆曲,那腿甩着泥点子走文化苦旅,够忙乎了。有时,估计余秋雨也不知道自己哪块云彩下有雨,哪块下面又是马脚。于是,就免不了有了在镜头前的表演,通过镜头,余秋雨的聪明劲儿被放大了,同时,他的不足,也被我们有些过头地拿来咀嚼了。

  歌唱得真好,“你爱着他,也许带着恨吧……”是否值得我们反思呢?对于余秋雨,我们有没有这种无缘无故的恨呢?更要提防歌中所唱的,“青春耗了一大半,原来只是陪他玩耍”,余秋雨,那可就太划不来了。

  当然,“就是爱到深处才怨他”,对于这位较早在争议中走上镜头传播文化、且写得一手漂亮文章的学者,我们从内心里大多是喜欢他的,为了他做得更好,我们才给他“雨,一直下……”

  下到他头上身上的那些雨,也许真是点点善意。 王锋

  争议余秋雨

  学者?明星?文化旅者?他是近年来最受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的也引起巨大的争议,这就是行走学者余秋雨。

  2004年自传“文革”经历惹质疑

  余秋雨《借我一生》这部近50万字的自传讲述的是“一名当代文化学者的成长史”,其中自然也包括无法回避的“文革”经历。

  有作者发表《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称余秋雨当年所效力的《学习与批判》杂志由张春桥、姚文元所控制的“上海市委写作组”直接管理,这个御用写作班子以“石一歌”为笔名发表大批判文章,所谓“石一歌”者,意为写作组的11个成员。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否认自己为“石一歌”成员。

  2006年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

  2006年12月16日,媒体公布了一张“中国作家富豪榜”,引起广泛关注。余秋雨以1400万位列“富豪榜”榜首。余秋雨方面对1400万这个数字提出了质疑。他的私人秘书金克林表示:“应该没这么多吧,我和余先生也没有具体统计过。”

  2007年获选中国十大学术精英

  余秋雨当选“2007中国十大学术精英”,引起了全国网民的热烈争议。

  有网友指出,余秋雨虽具有极高的社会影响力,“社会知名度并不能代表一切”,“余秋雨已有好几年没出什么作品,就会到各个电视台做嘉宾什么的显摆自己。比起一同上榜的茅于轼、厉以宁这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经济学家来,余秋雨们就显得是那么渺小了。”宗合
(责任编辑:小锘)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余秋雨 | 李永飞 | 金克林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