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一档全新的谈话节目《新老娘舅》与上海观众见面,虽然播出时间安排在18:30与新闻节目正面冲撞的“自杀时段”,但是,节目在短短三个月中就建立口碑,收视率一路冲高,位列申城同类节目前列。“老娘舅”魅力何在?总导演尹庆一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它刚好踏准了电视的某种本质魅力,就是还原真实。
”
开播3月,收视率一路走高
我们的城市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组成,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幕幕悲欢离合,演绎着一段段人间真情,《新老娘舅》是一个百姓谈话节目。“老娘舅”是上海人对调解矛盾中有权威和信任感的人的称呼,节目每天一个调解故事,并由此告诉大家面对纠纷的智慧和解决矛盾的艺术。
节目由“上海红娘”倪琳主持,虽然没有了“老娘舅”李九松,却请到了众多生活中的“老娘舅”———那些在大街小巷忙于解决各种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的热心的人民调解员。两个《老娘舅》,新版讲述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老版则是艺术虚构;新版是热心的普通百姓当“老娘舅”,老版则是滑稽明星的艺术表演。
“我们起初也担心,节目定在这个时段播,是否能做得出来。”尹庆一说。虽然节目开播一开始的确如最初预料的,收视率波澜不惊,但从2月份开始,收视率一路走高,“很多期节目甚至超过了黄金档的同类型节目,我们分析,"真实"这个东西,对观众来说永远充满了魅力”。
故事鲜活,嘉宾收放自如
《新老娘舅》把百姓生活中矛盾的双方请到演播室,把矛盾摊在镜头前,请调解员现场调解。这种类似真人秀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以往倾诉类谈话节目的空白———不再只有一方出镜,而是双方同时出镜,还原现实中的人物和故事全貌。
记者了解到,来自观众的鲜活故事是节目最重要的资料库。据悉,目前节目组每天会接到近300个电话,去掉对其提建议的部分以及愿意接受调解但拒绝上镜的部分,经常是300个中只有100个故事主角愿意上镜,而这100个故事之中,只有10个能用。“十分之一的录取率,的确很低,但这是节目的保证。这些故事必须都是真实的,鲜活的,有可看性的。”
找到故事只是开始,编导组仔细的前期准备才是重头。尹庆一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倾诉人讲是一回事,等到和编导谈完又是另一回事。比如,有一次一家儿子、媳妇和婆婆三个人的访谈,一开始以为只是婆媳矛盾,谈下来才发现,原来矛盾根源是家庭暴力,不仅是夫妻间的,连婆婆也成了打手,再深挖下去,这背后还有故事……“观众之所以觉得有看头,是因为除了故事鲜活之外,节目还进行深挖,由表及里,不是单单浮在表面”。
有意思的是,开机找不到故事嘉宾,对于这个节目而言几乎是家常便饭,“我们也理解,很多人上节目很"斗争",前一天晚上决定要来,临到录制又改变主意了”。好在,节目组已经练就一套应急方法———耐心说服,此外,有时候也不勉强,常常是录一档节目,同时准备一个备案。正因为这样,最后出镜的节目嘉宾都比较投入,也放得开,这一定程度上也让节目真实和耐看。
选择调解,省时又省力
尹庆一表示,对于节目组而言,不仅仅是追求收视率,还希望提供老百姓一种解决矛盾的方式———寻求调解。“上海人往往有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其实,如果把矛盾摊开来讲,很多事情也就化解了,气也消了。节目的强大后援团———上海10万人民调解员,是真正的专家和幕后英雄。如果真的能帮助百姓把日子过得更和谐,节目组也算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据悉,对于大多数愿意倾诉但是不愿意上镜的观众,节目组一般会推荐他们主动寻求调解。
调解不仅能及时化解民事矛盾纠纷,缓解审判压力,还符合我国“和为贵”的传统观念。邻里纠纷、家庭纠纷等民间纠纷,如果简单地走诉讼途径,只会加深彼此的对立和怨恨,矛盾反而会进一步激化;而通过基层社区调解渠道来疏导,更有利于当事人消除对立,大家更好地处理好人际关系。
对老百姓来讲,选择人民调解解决纠纷,好处很多。比如说,民事纠纷委托人民调解(法院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把特定的民事纠纷委托给适合的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与对簿公堂打官司的过程相比,这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省时间省精力。按照规定,诉前调解一般应在30日内结案;审前、审中委托调解的要在15日内完成,经当事人申请并征得法院同意的,调解时间可在最长15天内适当延长,比走诉讼审理路径(交诉状-排期开预备庭-再排期正式开庭-等待一审判决,或者再有二审的反复和执行问题)节约大量时间。在经济方面,选择调解还可以减免诉讼费。
调解成功后,当事人可要求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如不成功或事后反悔,还可进入正常的审理程序。目前,法院委托人民调解的民事纠纷范围,包括离婚纠纷,追索赡养费、抚养费纠纷,继承收养纠纷,邻里纠纷,物业纠纷,买卖纠纷,民间借贷等一般合同纠纷,等等。
(责任编辑:Da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