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60年代的香港,对很多人来说这是永远萦绕在他们心头的一种迷恋与情怀。王家卫常说“60
年代是我记忆中香港的黄金时代”,于是在他的电影中反复闪现的是关于60年代香港的特定元素,摇曳的旗袍、动听的爵士、幽暗的窄巷。但这位“时间诗人”的记忆过于文艺、小资,少了那么一份草根、一份大众。
|
开启1960——繁荣与残酷竞争
1960年,香港电影年产量首次突破了300部大关,其后几年的年平均产量亦达260部以上,堪称香港电影史上的繁荣期巅峰。1960年,13岁的沈殿霞以邵氏“肥仔肥妹”童星身份出演《一树桃花千朵红》,一同出演该影片的还有乐蒂、杜娟和胡金铨。凭借这部电影处女作沈殿霞一炮而红,她赶上了香港电影的好时光。
|
60年代的香港电影在制作上,逐倾向娱乐性浓厚的商业片,香港电影竞相走向彩色片摄制的豪华制作路线,藉以迎合战后出生的年轻一代观众。在50年代曾经一度蔚为电影主流的家庭伦理片及社会问题片逐渐没落,武侠片和喜剧片两大类型跃升成为香港电影制作主流,并将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80年代。
而从出演《一树桃花千朵红》那一刻起,沈殿霞也就确定了专走喜剧的路线,这正好锲合当时的主流类型片,拥有较大的机会与市场。厉害的是她不仅演出国语电影,16岁时还应大环境的改变,说著上海腔的广东话演出多部粤语电影,同时期演出的还包括了萧芳芳,陈宝珠,薛家燕,冯宝宝等人,被称为“七仙女”之一。
沈殿霞电影作品完全年表(1960-2004)
从1960年到1970年这十年间,肥肥在邵氏拍了大约100部电影,虽然女孩子家家无法真正参与到张彻发起的阳刚武侠中,但也实实在在见证了邵氏60年代的辉煌,也目睹了60年代香港影坛的惨烈竞争。
60年代是邵氏、电懋公司竞争白热化的时期。“电懋”在面对“邵氏”的大型歌舞片攻势,本来筹备拍摄《武则天》和《杨贵妃》等大型古装片作为对抗。不料“邵氏”得悉后抢先开镜,集中人力物力赶拍推出,使“电懋”不得不放弃拍摄。1963年,“邵氏”又抢在开镜在先的“电懋”推了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而邵氏与电懋之间的恶性竞争演变成双包案影片接连不断,成为香港影坛一大奇观。
[1] [2] [3] [下一页] |
![]() |
中新网2月24日电 据香港明报报道,为港人带来40多年欢乐的"开心果"沈殿霞 ,今日将永别香江,其遗体今午会由爱女郑欣宜陪同运到加拿大...
08-02-24 1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