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捡漏2007娱乐圈 > 话剧捡漏

独家策划:07娱乐圈捡漏之话剧不需要明星哄抬

  80后文艺支出 戏剧类演出不足4%

  投资者需要短期投资见效益,剧组需要明星加盟创收益,观众需要花钱看到的是好话剧。三者同样重要,难分伯仲。

  进入戏剧学院学习一年有余,其间看过不少校内外大大小小的话剧演出。先不说演出阵容如何,形式怎样,上座率高否,每次看完话剧,总免不了与同伴探讨一番关于“话剧本质”的话题。很多时候我们都能说出点道道来,但随着京城话剧演出市场的愈发繁荣,我们“入大流”看过很多被媒体“捧上天”的话剧后,竟然变得有些沉默寡言。

  “集体捧杀”

  不知是话剧被“集体捧杀”后变得娇贵了,还是观众们被日益“强盛”的话剧势力“集体捧杀”。到头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一些空洞无趣、缺失主题寓意的干瘪剧目。

  从9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电视电影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迅猛普及,话剧事业的光辉亦不如前。话剧从来都被认为是小众艺术,是高水准的艺术创作体。普通老百姓对它敬而远之,因此这么多年来,话剧市场的主导力量仍旧徘徊在知识分子和资深爱好者之间。这种种原因势必造成了内地话剧市场的不景气和观众积极性降低的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多元化发展本身就符合国际发展趋势,话剧市场也不例外。故此,在“话剧制造”的瓶颈期内相继呈现出了一大批普及频率较高的先锋戏剧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小剧场话剧。这些新形式的探索和推广都打破了话剧常往以来的“单一化”,多种新的话剧排演形式被搬上旧舞台,这从某种层面上来讲的确繁荣了话剧市场。

  虽然多元化的格局丰富了市场,使颓废的市场得以振兴,但是新形式下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可忽视。以小剧场话剧为例。

  资金来源

  把国家级话剧院抛开来讲,小剧场话剧的运营资金主要来自民间团体。比如:小型话剧工作坊、中小型影视公司、个别持有资金的话剧爱好者……资金来源不稳定,创作组没有充分权利享有资金的支配,这就使得其作品本身的创作就受到极大束缚,极大地影响了作品的质量。

  近年产生了一个独特的存在于话剧市场的新机制“制作人中心制”。制作人夹在出品方和剧组之间,掌控着仅有的运营资金组织剧组进行创作,一旦投资方撤资或者减少投资数额,剧组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或许一个即将成型的剧目就会无条件夭折。从这点来讲,小剧场话剧生成的环境不是稳定而且规范的。

  制作周期

  通常小剧场话剧的制作周期很短。拿到成型的剧本后,从演员排练到公演,仅仅需要不到一个季度的时间即可完成整个过程。无不叫人称奇。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有限的资金投入决定了这是个不可能拖延消耗资源的项目;二是小剧场话剧本身不需要追求精良的制作工艺和艺术水准,可以将很多“抠剧本”“抠表演”的时间省略,使整个作品“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但是正是如此,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大到演员表演的生涩和不专业,小到粗制滥造的舞台置景和音效。这些组成话剧表演的关键因素都有可能因为“周期”问题难以磨合到最适程度而造成演出质量的下降。

  一剧之本

  常人都知道“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道理。由此可见剧本对于任何戏剧而言是何等重要。而作为构成剧本的基本因素之一的题材选择也显得尤为关键。小剧场话剧是依据普通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而进行创作的,在题材的选择上也习惯于“来自生活”,擅说小事儿、闲事儿、乐事儿博得普通观众的认同。恰是这样,小剧场话剧背上了“文化快餐”的恶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的产生和消失速度很快,留给观众的必然是莞尔一笑而已,所谓“难登大雅之堂”也在于此:为了迎合观众的休闲趣味有意制作出低俗、泛滥、哗众取宠的剧本来。剧本的低质量和烂俗直接制约了作品的水准。观众看完后无不是失望叹气,亦或觉得这哗众取宠的剧目带给自己的也只是那短暂的笑意,事后什么也留不下。

  结合以上几点,在媒体的狂轰滥炸下上演的剧目会让观众看后产生消极思想,这也不难理解为观众对剧目本身期望值的一降再降使他们对话剧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投资者需要短期投资见效益,剧组需要明星加盟创收益,观众需要花钱看到的是好话剧。三者同样重要,难分伯仲。

  娱乐方式新博弈

  我个人一直认为“话剧的本质在于观众的认同感”。因为话剧是一个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东西,它是“鲜活”的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本身,而观众恰是大众生活的主导者,要把握住观众也就把握住了生活的本质,从而才能够让作品得到观众的认可。如果一个充斥着矫情、恶俗、粗糙的剧目被搬上话剧舞台,岂不是背离观众的同时也背离了生活本身,这样的东西怎么可以让人再来喜欢呢?归根究底,无论以什么形式去配合市场,都需要严格要求作品本身的质量。

  在《电影世界》杂志做的一项调查统计中显示:80年代人的文艺支出中所占比例最低的就是“戏剧、戏曲类演出”仅占全部支出比重的4%。由此可见,我们小剧场话剧的消费主力军对于话剧类消费的欲望并不强烈,甚至没有基本需求。而网络却占到了总比重的一半。

  由此看来,话剧不仅需要与传统模式和现代制作理念博弈,还需要与新兴的娱乐方式相抗衡。“狭路相逢勇者胜”,在进行多元化格局的探索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思考话剧创作本身的意义,还要利用其独具一格的表现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院,并且得到他们的认同。只有把握了观众资源,才能有效地将“市场化”危机变成转机。(作者:叶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羚)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林青霞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