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十年冯小刚,一朝转正,在《集结号》成功拿下2亿票房后,顺利晋升为内地导演票房三甲之列。十年来,他把贺岁概念带入百姓家,他不找明星照样卖座,他成为中国最有人缘的导演。坚实站在他身后的,是野心勃勃的影业大亨,是九连的英雄们,是一生好兄弟的葛大爷,是一生相伴的好妻子徐帆,当然,最大的功臣还是他---中庸的敏感者、这个时代先锋的冯小刚! |
如果说陈凯歌与张艺谋分别代表了“学院派”和“技术流”,冯小刚的崛起则是真正的“草根起义”、“票房先锋”,因此更加具有深远意义。
如果内地能够再多复制出几个冯小刚,则中国电影的繁荣也就为期不远了
冯小刚给华谊拍的每一部电影片酬都是300万,而这已经是《集结号》所有工作人员中报酬最高的。
这是中国有大片以来首次没有大阵容的电影,它的2亿票房靠的仅仅是“冯小刚”这个品牌。
十年前,他把“贺岁片”这个概念带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常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勇者。上世纪90年代,内地电影在遭受好莱坞电影和香港电影的双重夹击下,举步维艰。虽然不乏在国际电影节上屡屡斩获奖项的精品佳作,但电影观众的日渐流失却已是不争的事实。盗版碟的泛滥和影音器材的日新月异,造成影院上座率锐减。如何把观众拉回影院,成为内地电影人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在积累了多年商业影视制作(《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收视率飘红)和文艺先锋意识受挫(《我是你爸爸》、《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先后遭禁)的经验之后,当年电影界的“新兵”冯小刚大胆地将“贺岁档”这个概念引入内地。1997年,《甲方乙方》横空出世,以“梦想与现实”的矛盾为故事的切入点,辅以纯正京味幽默的对白,一炮打响,席卷3600万票房。自此“贺岁片”这个提法被内地观众普遍接受。冯小刚初尝商业电影的甜头之后,一发不可收拾。
熟悉港片的影迷都知道,“贺岁片”始于香港,每年的年终岁末。作为应景,电影人都会炮制出一些题材轻松的影片,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欢笑之余又能讨个好彩头。让“贺岁片”和“贺岁档”在内地生根,足以说明冯小刚做为电影人所具备的超强商业头脑和市场判断力。所谓“穷则思变”,既然电影是商品,票房收益才是刺激生产的原动力。在观众萎缩,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一向以“阳春白雪”自居的内地电影艺术家们终于开始对票房顶礼膜拜,从某种意义上说,冯小刚引领了内地电影开始走向商业化。
“拍老百姓爱看的电影”,在年终岁末的贺岁档尤其重要。早在进军电影圈之前,冯小刚参与制作的电视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以及《北京人在纽约》便已经家喻户晓,久映不衰。他一贯的“平民意识”,在后来在电影创作中也坚持了下来。由此可见,冯氏贺岁片的成功绝非幸运使然,贴近生活才是王道。
[1] [2] [3] [下一页] |
搜狐娱乐 "当年很多人带着女朋友看《甲方乙方》,现在俩人孩子都挺大了."冯小刚导演谈起自己的第一部贺岁片时感慨万千. 11月20日...
07-11-21 0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