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影集团内部的机制改革
措施:今年初韩三平提出集团总部要精简机构,进一步弱化职能部门效应,与之相对应的是要把各个全资子公司做大、做强。在年初进行的管理结构调整中,集团把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了合并、精简,例如审计部与财务部合并,然后把和主体业务相关的职能部门全部转换到各全资子公司,施行公司化管理。调整之后,集团总部仅剩下6个重要职能部门:办公室、财务部、人事部、党委办公室、监察室和离退休人员管理中心。在对各个业务板块的垂直管理中,集团掌握最后的“财权”和“人权”,但给予各全资子公司管理和开展业务的权力。
影响:从职能部门转换为子公司,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明确了各业务板块的责任主体。以制片业务为例,以前集团是通过三个职能部门:策划部、制片部和制片核算处进行管理。职能部门众多,业务结构重叠、分散的直接结果就是业务交流不畅、责任主体不明确。集团在调整中把这三个职能部门独立出来,整合成立了制片分公司,公司建制迅速明确了责、权、利。
二,成立独资制片公司,拍大片
措施:国产大片的风潮刚刚兴起时,中影的脚步却相对有些滞后,从2005年起,中影开始奋起直追,经过了3年的精心准备,尤其在今年韩三平在出任集团董事长后,迅速成立了独资的制片公司——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制片分公司,中影的努力终于从今年年底开始收到成效——贺岁档中的两位种子选手《投名状》和《长江七号》皆出自中影。明年绝大多数的国产商业大片也都已在中影的掌控之下,包括《赤壁》上下集、《梅兰芳》、《南京,南京》、《见龙卸甲》、正在筹备的《孔子》,以及香港寰亚目前正在筹备的《水浒》,中影除了参与该项目的投资外也会提供制作方面的支持,影片预计将在中影新建的怀柔基地进行拍摄。此外,在影片发行、推广方面具有的优势,也使得中影往往能够在其投资比例未必占先的情况下,凭借其综合实力占据影片的主导权——至少是影片在内地市场的主导权。
影响: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制片分公司主要有两个任务:首先对于集团目前主攻的五大类影片——主流电影,吴宇森、周星驰等华人名导大片,中影与好莱坞公司的合拍片,青年导演项目,以及相对规模较小,但商务开发空间广阔的现实题材影片(如《我叫刘跃进》、《命运呼叫转移》等)——包括中影目前正准备开拍的电视剧,制片分公司需要积极配合集团的要求,做好相应的服务;而另一方面,在完成影片任务的同时,制片分公司还要为集团培养一批后备人才,除了青年导演等编导人才,还包括制片主任等专业人才。
三,成立影院投资有限公司,抢占终端市场
措施: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中影集团发行5亿元企业债券建设一条超过中影控股的由50家多厅影院组成的院线。6月,中影影院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它同样是中影的全资子公司。
之前,中影已经参股过多个院线和影院(如中影星美、中影南方新干线和四川太平洋院线)。但中影的目标不仅于此,这次集团明确要通过资产联系加强对终端影院的控制——不仅成立了独资的影院投资公司,同时要求投资的影院项目要保证中影集团的绝对控股地位。经过两年的筹备,中影影院投资有限公司今年正式成立,集团对它的要求是在5年内投资大约50家多厅影院, “建立一条统一品牌、统一投资、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管理、统一聘任管理人员的中影院线,对院线有资产处置权、干部任免权。基础是在电影院有控股性的投资,使之真正成为我们的一条院线。”
影响:这意味着,中影在国内电影终端市场将占据绝对的主动。
四,承担大国企的责任,建设数字制作基地
措施:在制作环节,中影今年成了中影集团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管理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中影集团电影数字制作基地。这将改变目前内地大部分电影在拍摄完成后都必须送到国外或香港进行后期制作的现状。
韩三平对这一投资20亿元(包含设备将达30亿元规模)、包含几十个配套公司的制作基地寄予厚望,“制作是整个电影工业的基础,制作基地公司将积极寻求和世界著名的器材公司、后期制作公司合作,不仅为制作电影提供技术设备服务,也为培养人才提供基础。它的作用首先是为中国电影服务,其次是为世界各国制片商、导演提供制作服务。这件事情只能由国有企业来完成,民营企业既不愿意做,也没有这个能力。”
影响:2008年这一基地将正式运营,预计年生产能力可以达到:胶片故事片电影80部、数字电影100部、电视电影200部、电视剧500部(集)。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国产电影将可以在国内完成后期制作,无疑会大大降低影片的制作成本。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韩三平,生于1953年10月,四川旺苍县人,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国家一级导演,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兼副总经理;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世纪英雄电影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07-12-17 19: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