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跳到舞蹈
这是一个颇富传奇色彩的人。60岁的人生里,1973年之前,人们认识的是一个小说家林怀民,他14岁开始发表小说,22岁出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北文坛瞩目的作家。
与一般新生事物总要遭遇重重困难不同的是,云门的首次出演就非常成功。林怀民回忆说:"当时首演效果非常好,我简直都要吓坏了,暗地里跟自己说,可要好好学学编舞了。"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爆炸时期,云门遭遇一段低谷,基本关门。那段时间林怀民坐 出租车时,总有司机向他"演讲"鼓励重振云门。有一次在他下车后,一位司机还特意摇下车窗对他喊:"林先生,加油!"被观众感动的他,重新回来。如今要想预约云门演出一定要提前两年,现在他们的演出行程已经排到了2009年。
难以摒弃中国魂
对于云门舞蹈,林怀民自己的评价是: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他努力去打破传统舞蹈的程式,为很中国的题材配上西方的音乐。但是当你欣赏了他的作品之后,会发现其实中国情怀、华夏精神是他作品的精髓。
他的代表作,从早期的《白蛇》、《红楼梦》到后来的《行草》、《狂草》、《水月》、《竹梦》,从名字上看,就知道有很深的传统文化底蕴,表演本身也是在努力展现其精髓。比如作品《行草》系列,就是在表达中国传统书法之美,舞者柔韧的身体,宛若挥洒的墨迹,时而缓缓宕开,时而如笔走龙蛇。最为人们称道的《水月》,灵感来自"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动作则根据"太极导引"的原理发展成形。舞台背景是巨大的镜子,台上是倾泻的水,营造如梦如幻的情境。舞者的身体像花一般在舞台上绽放,舒展、婉约,完全没有编排的痕迹,让你发现原来人的身体可以那么美。《水月》的音乐是巴赫的大提琴组曲,但西方的音乐并没有影响到舞蹈中国化,观众完全醉心于美妙的编舞,与舞者共同呼吸,忽略了音乐的存在。这也印证了林怀民所说:"好的舞蹈不应该听到音乐,而是要通过舞者的姿势去感受音乐。"
云门在训练方面,也凸显出难以割舍的中国情怀。他们的训练包括现代舞、芭蕾、京剧动作、太极导引、静坐、拳术与书法。林怀民的主张是,拿身体当原料来塑造,舞蹈语言独特最重要。
人生宛若加减法
60年是一甲子,人到60岁就积累了很多人生智慧,更何况是林怀民这样传奇的60年。
他说他的人生就像加减法,年轻时是加法,什么都要往里加。比如作品《红楼梦》系列中,舞蹈元素丰富,12个女演员披着艳丽的披风,披风上都是
绚丽的花朵,为了让披风一致费了大工夫。而到后期,他开始做减法,比如《水月》的舞台就再简单不过,《挽歌》几乎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演员在或快或慢地旋转,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景胜有景。年轻时,他喜欢殷商的铜器,爱其足够厚重,现在他独钟宋瓷,爱其轻薄若水。"凝望宋瓷时,往往会感觉它什么都没说,却又什么都说了。"
云门舞集上次在北京演出,是1993年。林怀民说:"那次我们见识了北方观众的热情。"过了14年,今年7月再来北京。他说,这就相当于从来没来过,因此非常重视此次演出。演出分为两套节目,一套是云门舞作精华,是对云门过去舞蹈的回顾和总结;一套是全本的《水月》。第一套中的部分节目,在北京演出后,将永不再演,用林怀民的话说:"演得次数太多了,我看都看烦了。"牛春梅
林怀民:舞蹈是一种生活方式直面舞者的艰难谋生 本报讯(记者 赵唯辰)...林怀民说云门的舞者必须读余秋雨的书,从文化入手去修习舞蹈;余秋雨则称林怀民是一位“伟大的朋友”...
05-18 1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