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里的小舞台,没有耀眼的灯光,没有高级音响,但昨日上午,为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南丝竹,87岁的“笛王”陆春龄吹响了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的《行街》和自创曲目《节日舞曲》,让在场观众大呼过瘾。
据江南丝竹协会副会长陆星毅表示,这次陆春龄已被作为江南丝竹项目传承人的候选人上报文化部,但陆星毅也表示在保护江南丝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仅仅推荐项目传承人还远远不够。目前,江南丝竹协会会员中相当一部分已属耄耋之年,他们身边的老乐器、老乐谱、演出中经历的老故事,都是最宝贵的财富,对这一批财富的整理需要大量投入,虽经常忙到深夜,但保护状况在陆星毅看来还谈不上有所成就。
江南丝竹面临的问题,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少不了就是“资金”二字。
成立20年的协会前几年曾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但近年获得的民乐考级评定资质,解决了协会日常运作所需。像参加民博会这样的演出,每位演员也都分文不取。让人焦虑的是,很多老年演员外出演出面临安全问题,提着乐器上下车,稍有不慎的话,协会方面最多尽道义出些微薄的医药费,但不让他们参加演出,他们又会感觉失落。此外,还有年龄结构的老化。传承需要接班人,但会员青黄不接,年轻的骨干更是稀缺。不过近年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为找到年轻的江南丝竹演奏者打下了基础。
87岁的陆春龄今年还创作了笛箫合奏曲《天和》,但新生创作力量却依然后继乏人。
更大的问题是演出舞台的提供。
“协会会员当然不依靠演出为生,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老师,都有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之所以有演出必参加,为的是能为江南丝竹找到一个渠道,找到一方舞台,找到一批知音。”陆星毅这样对早报记者表示,他本人也在奔走呼吁,希望电视广播媒体能给江南丝竹以一席之地,因为相比较之下,民博会这样的演示,影响面毕竟有限。对于大众媒体,也不求整档播出,哪怕只是一曲一段,能有个普及,能对青少年提个醒,江南故乡还有这样的雅乐就满足了。可是今天,不借助民博会这样的场合,怕很少有机会能听到这样一种始于明清时期的乐音了。
陆星毅有个理想,就是能办起一场完整的江南丝竹演出。然而不谈演员报酬,仅场地、器材、宣传费用都存在种种困难,现在说是保护,可很多时候只能流于形式与表面。和上百元门票的西洋音乐会相比,他们的演出显得有点“平民化”———平民化并不是问题,因为越是能深入民间,江南丝竹就越能常青,他们担心的其实是江南丝竹在民间绝响。
陆春龄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江南丝竹协会会长,享有“魔笛”之美誉。七岁时就开始操笛学艺,其后加入上海紫韵国乐社。1940年组织更名为中国国乐团。去年老先生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吹了一曲《梅花三弄》。今年4月,举行了陆春龄从艺80周年纪念活动。其在江南丝竹的基础上,广蓄并纳,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体系和流派。早报记者 程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