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夜,浙江话剧团的《爱的心碎》刚刚结束,从七色光剧场走出来的观众们品味着戏剧的余温各自散去,北京儿艺门前那条悠长的后圆恩寺胡同渐渐恢复了平静。但就在隔壁巷子一家小小的酒吧里,话剧的气氛在一场“同学会”中,被一群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们持续燃烧到了子夜。
当晚,这批二十年前的老同学,现在仍活跃在圈内的话剧中坚们的谈话当然从刚刚结束的《爱的心碎》开始,落脚点当然也合情合理地到了“百年话剧”上。
曾在银幕上扮演过无数警察和大反派的王奎荣,以“老大哥”的身份豪不客气地唱起白脸,对着导演钟浩说:“我一看这戏就知道这是一儿童剧导演导的!”顿时一片哄笑。
扮演“妈妈”的宋迎秋赶紧解围,“我可是看过他的戏才请他来的,不是因为他是同学!这出戏很小,但是特别贴近生活。”
谢钢点头赞同,“我前几天看的戏里,最’现代’的还是红军长征那会儿的。全是史诗大片呀!你们这个戏算是赶巧了。”
面对今年优秀话剧展演中的无数“大制作”,记者不禁疑惑,那么多的投入,能赚得回来?前辈们纷纷摇头,“话剧百年这会儿自然不是商业演出,剧团都有政府支持。而平时,话剧团要完全靠商演票房赚回成本也是不多见的,大部分也是靠政府的支撑。北京的话剧氛围算是最好的,毕竟有国家话剧院、北京人艺这样的大剧团。不过即使在北京,可能也只有北京人艺的戏能卖的好。”
北京拥有最稳固的话剧观众,不过说到这些观众,北京的众艺术家们也不禁要自嘲。观众群的确一大拨——北影、中戏、传媒学院的师生们,以及各大剧团的“自己人”。谢钢笑着说:“我们就那么一拨人在几个剧场来回晃,抬头低头天天看到王晓鹰!”(王晓鹰是国家话剧院副院长)
记者看到事实也是如此,就拿《爱的心碎》来说,杭州的演出,自己购票的凤毛麟角,团购而来的教育学院的学生们也没法填满一个儿童剧院;来到北京,两场演出,虽然也有慕名而来的热心观众、骑着脚踏车结伴而来的中学生,然而坐得满满的七色光剧场里,评委、专家、兄弟剧团,加上表演系的学生这些“圈内人”免不了填了半场。而同时参加话剧展演的其他剧目,情况也大同小异,各地的剧团首脑互相都是熟人,整个剧团倾巢而出互相观摩的比比皆是。真正如《西望长安》、《艳遇》一样敢于“商演”的话剧,若没有几个人气明星撑台面,恐怕也要票房惨败,有多少观众奔话剧本身而去呢?
那么经历过光辉岁月之后,诞辰百年的今天,中国话剧就如王奎荣所说,成了圈内人的“自娱自乐”?
游本昌和王奎荣外,张铁林也从广州赶来加入了排练。 张铁林大概是《吁天》剧组里唯一一位没有登过话剧舞台的大腕演员了,他当年从电影学院毕业之后一直在影视圈里...
2007-04-17 1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