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一时间,几乎所有的中国名导都在拍大片,从《英雄》和《十面埋伏》到《无极》和《夜宴》,再到即将上映的《黄金甲》。似乎人人都对拍大片趋之若鹜,大片怎么拍?大片赚钱么?本期《三联》为你揭开谜底....我来说两句 |
主笔◎邢海洋
拍大片真能赚钱吗?
从9月到10月,《夜宴》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像是搭起擂台,原本只有四部片子的亿元俱乐部一个月中又多出一半。从第一部到第四部,内地电影走了8年时间,而现在,一年中就有两部在下半年黄金时段争抢上市。用物理学的术语,真是到了爆炸的临界点。
相关链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大片的“梦之队”现实
三联生活周刊:尴尬的大片梦想
三联生活周刊:大片之谜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大片是怎么编出来的
几年前,亿万富翁还相对罕见的时候,过亿的制作成本足以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事件。 而现在,工行上市仅A股就要融资400亿,A+H统共融资1400亿人民币;高盛与摩根士丹利动辄以十几亿人民币收购一栋写字楼,甚至一座顶级别墅的价格便超过了《夜宴》1500万美元的拍摄成本。这时候,再靠所谓的大手笔、大制作来吸引眼球刺激不了群众的神经了。甚至在这个亿万富翁辈出,靠开发一个楼盘,包销一只股票就可以大捞一笔稳赚不赔的时候,为什么还有人不辞辛苦,如此耗费心力推介电影,靠绞尽脑汁地炒作获取利益?要知道,普通人做这个是没有其他资源,不得不做,而拍得起大片的导演和投资人可都不是一般的人物。刘晓庆(刘晓庆新闻,刘晓庆说吧)当年开发房地产是生不逢时,可现在,这样一个遍地黄金,大资本席卷金融市场的时候,渣打银行这样的资本巨鳄也加入到电影投资人的队伍。艺术的力量似乎战胜了资本逐利的力量,真是让人钦佩。一个《满城尽带黄金甲》投资3.6亿元,不知渣打占到了多大的分量。
拍电影赚钱艰难,拍大片最难赚钱的例子当算《无极》,投资号称3.4亿元,铺天盖地的宣传换来的全球总票房不过3.66亿元。按照制片方至多40%的分成比例,根本是入不敷出。
拍片方当然不会这么说,《无极》的音像制品版权还卖了1300万元,未上市前还狂卖片花,手机上的片花卖给TCL,电视机上的片花卖给康佳,据说,康佳为在精品店播放11分钟的片花,投入近3000万元之巨。这点,在颇为了解行业内幕的王朔那里也不过是个数字游戏,因为,“譬如说,当年《天下无贼》放映前就号称拿下了3000万的‘商务’,那里头大概有1亿条免费短信”。
拍大片真能赚钱么?第一位驾驭上亿资金的是老一代电影家谢晋,1997年为纪念香港回归他拍摄的《鸦片战争》开了亿元投资的先河,那时候的1亿不啻于天文数字,谢导为拍这样一部片子专门成立了股份公司吸引民间投资,制片栏目上竟有峨影厂、成都汇通城市合作银行、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等6个单位。这部片子肯定是没赚钱的,否则谢导也不会就此在电影工业中淡出。2000年谢导还拍摄了一部《女足九号》,和当年的《女篮五号》呼应,随后谢导再没有电影面世,资金成为续写辉煌的瓶颈。
1997年也是张艺谋(张艺谋新闻,张艺谋说吧)和张伟平的“二张”组合刚开始合作,第一部成品《有话好好说》铩羽而归的时候,据张伟平介绍,当时他投资2600万元,相当于能同时启动两个房地产项目的资金,以期一炮而红,结果是赔了1000多万,还是靠后来的两部小制作《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挽回的损失。1997年还是个特殊年份,那一年冯小刚(冯小刚新闻,冯小刚说吧)第一次拍出了贺岁片《甲方乙方》。那时候,内地电影一年的票房不过十来亿,一多半靠的是海外引进的电影。老一辈导演用一笔他们从未能染指的大投资告别了电影舞台,却未能开启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
第一部真正赚了钱的大片是《英雄》,是它开启了直到今天长盛不衰的大片潮流。《英雄》国内票房2.5亿元的纪录至今没有被打破,加上在美国市场连续两周票房榜首,海外总票房11亿人民币,一下子激荡起投资人拍大片的热情。但《英雄》的成功是否可以复制仍是一个问题:《英雄》用了很多极端的拍摄和营销方式,第一次汇集两岸三地的明星大腕、第一次拍卖音像版权、第一次包租公务机宣传,第一次拿出1000多万元做轰炸式宣传。“第一次”的原创效应显然不可复制。
要想在武侠大片一统天下的氛围中杀出一条新路,你必须敢于走在潮流前面,但身背几亿元的投资压力,又有谁敢于开辟不为人知的疆域?
(责任编辑:宋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