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认识逝去的亲人
“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必须得结婚,现在就请你开始了解我。”
傅彪求婚的那句话,张秋芳仍记得清晰,她曾不明白,为什么同学中有那么多人追她,而她偏偏就喜欢上了傅彪。
喜欢一个人是一个很奇怪的感觉,而了解一个人是一个很奇怪的过程。结婚按傅彪的话来说,只是张秋芳了解傅彪的一个开始,但是张秋芳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傅彪走后,她还能有机会重新继续了解丈夫,认识一个已经离去的人。
认识一个已经离去的人,并不奇怪,我们每天读报看书,总会认识一些流芳青史的名家,但是认识一个已经离去的亲人,那感觉很奇怪。这位亲人原本在你的印象中那么了解,了解得不经意间,已经不想再“了解”,可是在他故去后,我们已经没有机会再与他沟通,却意外地从朋友的记忆中,重新解读这位亲人,你才发现,他还有你不了解的故事。
傅彪的那句求婚誓言很酷,让人不禁记起好莱坞电影《金色池塘》中,男主人公说的那句话,“要了解一个人,是要用一生去完成。”傅彪陪张秋芳走完他的一生,但是,张秋芳却没有完全了解傅彪。傅彪为张秋芳安排好在小汤山的新家,安排好朋友照顾张秋芳母子未来的生活,甚至为张秋芳安排好比较平静、不奔波的工作。这一切张秋芳都不知道。她非常感谢能在傅彪走后,从朋友口中有机会再认识丈夫,了解他完全陌生的另一面,每一次了解,都让她痛苦,因为这样隔世相知,比从前相伴时,心感受到更大的触动。
如今张秋芳还保存着傅彪的牙刷、毛巾、剃须刀。所有这些物品,她都按着傅彪生前的习惯摆放。认识逝去的亲人是种痛心,而珍贵的怀念,因为痛心,所以备加珍贵。
链接;傅彪走了她一直在努力坚强
“和傅彪在世时,她跟在傅彪身后做电视访谈,那种小鸟依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现在张秋芳已经变成独立自信的女人,但我感觉她像是在努力给人以坚强的感觉,她的心似乎仍然很难从怀念丈夫的痛苦中抽离。”《讲述》的编导张艳宁在制作《2005年的情感记忆———我不曾了解的傅彪》时,数次与张秋芳商洽采访的可能性,直到傅彪去世三个多月后,张艳宁才在位于北京小汤山的傅彪新家中见到张秋芳,“她能走出来谈傅彪,真的是一件很不易的事儿。”
第一次,她的语气很生硬
在傅彪刚去世两个月时,张艳宁试图发短信给张秋芳,大概聊过“采访意图”,“她当时不想再谈傅彪,我们也不忍打扰她,所以我发短信给她,她马上回了短信,非常礼貌,大概意思是非常感谢大家对她的关心,可是她现在状态很难出面谈傅彪,她不想让大家看到她那么难过。”
张艳宁第一次接触张秋芳的感觉就是“她的文字很温情”,张秋芳一如既往地给人以礼貌的感觉,但是张艳宁收集傅彪资料时注意到,傅彪生病期间,张秋芳曾出面对围守傅彪的媒体说,“不要再逼我了,我们已经很累了。”“所以后来我和她通电话,能感觉到她的语气有些生硬,不如她的文字温情,我们之间总隔着一层东西。实在不忍心打扰她,我们曾决定放弃。”
第二次,她有了讲述的欲望
大约又过了一个月,去年12月中旬,张艳宁听说,张秋芳与傅彪合作的书即将出版,又给张秋芳发短信,张秋芳不再拒绝,采访前一天,张秋芳忙着取傅彪的照片,得知张艳宁从北京西客站打车两个多小时到小汤山看她,张秋芳晚上十二点多赶回家,特意给张艳宁打电话。“我感觉张秋芳能写书,她会有出来‘讲述’傅彪的欲望。”
《讲述》只有20分钟,那天张艳宁和张秋芳聊了两个小时,“我感觉她很有讲述的欲望,也许是这两个月中不断提笔讲述傅彪,她表述能力也比从前更有逻辑性,她能谈到很感性的东西。我看过她从前和傅彪做的电视访谈,那时她总是很少说话,傅彪谈好多事情,她总是笑着在旁边看着。”
她要求不要采访儿子
采访当天,张艳宁问张秋芳,“以前一直把丈夫和儿子放在生活中心,是辛劳,还是幸福。”她笑得很开心,她说当然是幸福。张秋芳不喜欢看篮球,但是儿子喜欢,于是在儿子住校的日子里,张秋芳就看每场NBA球赛,把重要环节都记下来,哪个球星表现好,哪个人进球时如何精彩,等儿子休假从学校回来,她再讲给儿子。
采访结束时,张秋芳的儿子刚好从学校回来,两人一见面就拥抱,“他们坐在沙发上谈作文谈好多事,两人像朋友一样,傅彪和张秋芳对儿子的教育方式也一直是这样的。”张秋芳之前交代过张艳宁,不要采访她的儿子,也不要拍她和儿子在一起的画面。“对儿子,她非常爱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