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贾薇:2005年话剧市场波澜不惊,国有制作阵营新作不多,反响平平,相反倒是非国有院团体制下产生的一些作品带给市场些许惊喜。陈薪伊导演的明星版《雷雨》、刘晓庆主演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陈佩斯的《阳台》、孟京辉导演的《琥珀》、陶红徐峥夫妇主演的《情圣》以及小成本大收获的《天上人间》、逍遥堂工作室系列戏剧等等,它们或是大举进军北京市场,或是从北京开始全国巡演的脚步,而这些剧目的运作无一例外都与制作人有着紧密的联系。
制作人活跃于影视领域,在话剧方面还不是很多。印象中最早的话剧制作人是谭璐璐,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制作的《离婚了,就别来找我》,因为邀请了江珊、史可等当红明星而轰动一时。其后多年,话剧制作人并没有多大的发展。
陈佩斯的大道文化节目制作公司是较早进入话剧制作领域的民营公司,他们推出的《托儿》、《亲戚朋友好算账》、《阳台》走遍全国,4年演出200多场,演出收入近3000万元。陈佩斯说:“我们策划之初就明确要让那些不是话剧观众的观众走进剧场。整个剧本创作以我为中心,同时请来明星助阵,针对每个演员的特点都做了详尽的宣传计划,吊起观众的胃口。”不能否认,最初的成功为后来陈佩斯舞台喜剧品牌的确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每一分钱都是从自己腰包里掏出来的,大道公司在资金的运用上非常讲究。他们从不接受欠款,制作布景一定要符合巡演的要求,所有道具不能超过两车,所有人员包括司机在内不能超过28人,他们像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在地图上确定巡演线路,一站接一站,使巡演成本降到最低点。
如果说《阳台》的运作代表了当前话剧制作的基本状况,那么《琥珀》的运作则可能代表了今后的一种方向。《琥珀》由国家话剧院、香港艺术节、新加坡艺术节联合投资,制作人是与孟京辉合作多年的戈大立。他说:“以前的制作人基本上是从剧院拿了钱花出去,再把挣的钱交剧院,但是这一次三方投资,我做的是融资的工作。香港方面在制作上比我们有经验,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保证艺术质量,完成对方提出的规定动作。”《琥珀》在北京、香港、新加坡等7个城市演出33场,票房收入1000万元,孟京辉终于打了一个翻身仗。
《琥珀》运作的确有许多不同以往的独特地方。院团排戏不到彩排绝没有剧照,而《琥珀》戏未开排,刘烨、袁泉精致漂亮的造型照片已经铺天盖地;国内的演出通常在首演之后才进入销售高峰,而该剧北京首演前的出票率已经达到70%,因为他们牢牢掌握了观众心理期待通常在演出前一个月达到最高值的规律。导演孟京辉说,在五六年前根本不敢想象话剧演员能坐着飞机到处去巡演。
不管制作人制是不是话剧疲软市场的一剂救命良药,但对话剧市场化的推动作用却是不可否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