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发源于绍兴地区嵊县、新昌一带,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16个省份。因绍兴曾为周代古越国都城,而得现名。越剧重在写实,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是江淮地区戏种的主要代表。越剧唱腔属板腔体,初始曲调节奏单一,具民歌小调性质,后吸收湖州三跳曲调及余姚滩簧、杭州民歌等唱腔,而形成“呤嗄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采用板胡正调伴奏,越剧进入“丝弦正调”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表演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写实与意、深刻的内心体验与经过美化的外部动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在重视舞台整体性和人物的整体性基础上,追求表演的逼真性、身段动作的准确性和丰富性,着力刻画人物的性格。在现代剧的表演中,越剧表演强调生活化和规范化结合,并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多套新的程式动作。越剧的角色行当随着剧种的发展,逐渐衍化,现在越剧角色行当,分为六大类:小旦、小生、老旦、老生、小丑、大面。
传统越剧剧目数以千计,常演不衰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打金枝》等。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祥林嫂》、《西厢记》、《红楼梦》、《孔雀东南飞》也很受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