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1937年的《夜半歌声》,源自西方的《歌声魅影》,起了一个爱情的头,却不敢执著地追下去,偏要加入革命的豪情,才有自圆其说的勇气。“我宋丹萍的身体,不只属于晓霞,还是你们大家的啊!”于是我们原本揪着的心,往往被生硬地打断,一些台词在今天听来可笑,但是能看出当时那些人有着多么单纯的良苦用心。
马徐维邦:中国的希区柯克
复姓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中应该只有马徐维邦一人,其实他的原名叫徐维邦,幼年父母双亡,被父母的朋友好心收养。成年后,他与一位姓马的小姐相恋,但马家无子,要他入赘,他慨然允诺,但是按规矩入赘女婿要改姓岳父家的姓氏,他本人又是独子,不便断了徐家的后,两难之间,他在自己的徐姓之前冠上一个马字,形成一个绝无仅有的复姓“马徐”。
马徐维邦18岁时考入了上海美专,毕业后留校任教,但一直倾心于电影事业。1924年加入“明星”公司担任布景师兼演员,开始了他所梦想的电影事业。1926年,马徐维邦为朗华公司导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情场怪人》,手法十分新颖,被天一公司招入拍摄了初显恐怖色彩的《混世魔王》,开始引人瞩目。
进入新华公司后,他导演了著名的《夜半歌声》,从此以“恐怖片导演”蛮声影坛。此后,迭有恐怖影片问世,但是再也没有像《夜半歌声》这样获得广泛赞誉。后来,马徐维邦移居香港,晚景凄凉,最后的传奇一笔就是在领救济金的路上死于车祸。而他执导的电影的鲜明特点使得他获得“中国的希区柯克”的称号。
但凭夜歌慰寂寞
“人儿伴着孤灯,梆儿敲着三更。在这漫漫的黑夜里,谁同我等待着天明?只有你的眼能看破我的生命;只有你的心能理解我的衷情……”
老版《夜半歌声》的第一首插曲,就让我想起张国荣。
1995年,张国荣在新版《夜半歌声》中扮演宋丹萍,一个对爱情忠贞、却被人毁了容貌的歌王。那个版本,凄美多于恐怖,按张国荣的话说,“观众看时能有痛的感觉,看一个最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自信却又才华横溢的人,如何演变成后来那个把自己藏在阁楼中的人,不敢见人,就连一段珍贵的爱情也不敢面对。”
这正是我听老版《夜半歌声》时的感觉,肝肠寸断,让人不敢相信是田汉作的词,冼星海作的曲。
《夜半歌声》问了一个残酷的问题:伟大的爱情,可不可以超越外表?它用了最极端的方式,考验人们接受灵魂的底限。让失去丹萍的晓霞每日思念,思念到形销骨立,成了白日的游魂,仿佛只要再见爱人一面,就可以容纳一切骇人的改变。然而被硫酸烧变了形的丹萍,始终没有在晓霞面前出现,只是每晚在剧院里唱着《夜半歌声》慰藉她的心,托年轻的孙小鸥帮他“重返人间”。
世间不允许怪物的出现,就像姑娘不会接受爱人的改变。不再是“自己”的王子,只能成为没有美女解除诅咒的野兽,或者永远困在城堡里的剪刀手爱德华———《夜半歌声》讲的,哪里是爱情?分明是孤独。所以我们能看到影片中那狰狞的、近乎德国表现主义式的造型手段,宋丹萍鬼一样的脸为的只是把所有人从自己身边推开。连那长年与他相伴的老仆,也是披散着头发、下巴尖到卷起的“钟楼怪人”的模样。他们住在破败的梨园(建筑外形如同欧陆的哥特城堡),只在雷电交加的夜晚出现,就像永远无法与人类相认的“科学怪人”或者“变形侠医”。
《夜半歌声》的意义,不仅在于向西洋恐怖片、怪兽片学到了商业模式的一种,还在于它捕捉到了某种关于人的、深沉而忧郁的气质。如今的美国,仍然有《蜘蛛侠》、《绿巨人》、《蝙蝠侠》这样的电影跳动着黑暗而分裂的心,而我们,似乎早已逃离了那个结满蜘蛛网的角落,不再表达真实个体的切肤之痛,也不再听到“风凄凄,雨淋淋,花乱落,叶飘零”的“夜半歌声”。□谷峪
专家视点:中西合璧的类型电影典范
《夜半歌声》是中国类型电影的成熟之作,是与外国电影经验接轨的一个表现。
看这部恐怖片拥有的却是美的享受,因为其中有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虽然影片本身的传奇色彩非常浓,但是却又是真实可触的现实。在那个时代的上海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而像这部影片讲述的那样因被硝镪水毁容的事情不计其数,从中也可以发觉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地道的上海市井故事。
影片导演马徐维邦的艺术造诣很深,非常善于营造恐怖氛围,而这种氛围不是靠吓人这样低劣的方式,而是与故事本身紧密贴合的。我小时候是不敢看这部电影的,但是又总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于是一面用手遮住眼睛,一面又从指缝中偷偷看。
印象很深的是片中的插曲,由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插曲《夜半歌声》、《黄河之恋》、《热血》都非常的动人,也很好地烘托了影片的主题。影片的化装也非常出色,人物的造型成为了吸引人的看点,金山所饰演的宋丹萍在舞台上漂亮的装扮与他被毁容后裹在旧袍子里的强烈反差令许多少女为之流泪。(张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