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戏剧的核心理论问题
《文集》的编撰通过不同文章,不同角度,对近代以来中国戏剧的理论问题作了较为清晰的梳理。在实现中国戏曲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在推动20世纪中国戏剧变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张庚既是实践者也是理论者,正是两者的结合确立了张庚戏剧理论的指导作用和权威地位,因此而使他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成就的戏剧理论家之一。《文集》紧紧抓住张庚的戏剧理论命题,通过对张庚戏剧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展现中国戏剧的发展道路。《文集》论述的理论问题很多,其核心理论有以下内容:
一、“话剧民族化与戏曲现代化”。这个理论在书中的许多文章中都作了论述。1939年在张庚划时代的文章《话剧民族化和旧剧现代化》中,把话剧和戏曲作为一个整体辩证定位,指明了戏剧发展的正确途径。实践证明,话剧民族化和戏曲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思想不仅在当时,也是此后整个中国戏剧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理论支柱。
二、“戏曲综合论”。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戏曲的起源和形成作了进一步研究,确立了中国戏曲的综合形态的学说。同时,也标志着当代人认识的前进和发展。“剧诗”说,就是戏曲综合论具体体现。这个理论的形成是在多年组织、领导和亲身参加戏剧艺术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剧诗”说的理论见于《新歌剧——从秧歌剧的基础上提高一步》、《戏曲艺术论》、《再谈剧诗》等著述中。剧诗既指戏剧文学、戏剧表演、戏曲音乐、戏剧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按照诗的意蕴和韵律进行整体的创造。
三、“戏剧系统论”。《文集》中张庚戏剧学研究的“四个层次”有多篇文章谈到,这个理论见解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指出戏曲学有四个层次,论是最高层次,第二个层次是史,第三个层次是志,第四个层次是资料汇编。并阐述了四个层次的职能、含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张庚对戏曲学研究的四个层次作了补充和调整,加上评论,使戏曲学研究成为五个相互联系的学术体系。
四、“现代戏的提出和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理论”。戏曲表现现代生活,既是时代语境中出现的新理论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戏曲的命运、走向和发展的现实问题。现代戏这个称谓最早提出是在1954年一篇题为《地方戏曲艺术怎样表现现代生活》文章中,这是“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理论确立的标志,从此开始了中国戏曲历史的崭新纪元。《文集》从理论渊源和实践性特点;“现代戏”理论的提出和确立;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艰难旅程;现代戏迈进的步伐等方面进行了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理论提纯,使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理论成为被人们认识的张庚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
五、“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20世纪50年代,张庚以《打破清规戒律,端正衡量戏曲剧目的标准》作了发言。当时,由于演出剧目缺乏,新剧目在数量和艺术质量上还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整个演艺业面临极大的困难。这个发言从新的理论角度提出了传统戏曲剧目上演的问题,指出,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不应该有清规戒律的限制,不应该简单地用“人民性”的概念套用在复杂的戏剧作品上,防止“巧妙的粗暴禁止”和狭隘的“工具论”等,这些论点不仅针对当时演出贫乏的局面,也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点,由此成为以后半个多世纪传统戏曲整理改编的重要理论依据。
《文集》还从不同的角度,对张庚有关史前戏剧的理论;戏剧史观的理论;戏曲美学理论;艺术功能的理论以及学术方法、治学精神、为师之道、人格风范等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也有对张庚戏曲美学思想提出反思的文章。特别值得提及地是张庚从事革命戏剧事业的一生,历尽曲折和磨难,但是,他以革命家的胸怀和学者的风范做到了顺境不骄,逆境不馁,无怨无悔,献身革命戏剧事业,终生不渝。为此,《文集》所有作者在文章中几乎无一例外的谈到,可见《文集》在重视回顾和总结张庚学术思想的同时,注重张扬张庚的人格精神和思想品德,力求使读者在掌握张庚理论成就的同时,学习其做人、做事的方法和气度。
综观《文集》,共计26万字,装桢精美,设计简洁,寓意含蓄,以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为封面图案,既象征理论的高瞻和深邃,又象征被论者高雅而又纯真的形象。另外,虽然书中各篇文章互不连接,但是,读后给人前后贯穿,一气呵成的整体感觉,达到了文散而神不散的效果。作为对中国近代戏剧史上一位杰出人物学术思想的总结,该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