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有关二战题材的优秀影片多如牛毛,不可胜数,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本次选择避开了如《巴顿将军》《最长的一天》《珍珠港》等正面反映战争的大场面影片,而偏重于用独到视角反映战争残酷和真实人性的反战题材影片。排名不分胜负优劣,因为每部影片都以其独特的叙事角度和鲜明的影像风格而无法被取代,所以只按出品年代来排名。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出品国家:意大利
出品年代:1945年
编剧:费·费里尼
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
主演:阿·法布里齐 安娜·玛尼阿尼
摄影:乌巴尔多·阿拉塔
获奖:1946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剧情:二战结束前墨索里尼已垮台,但纳粹仍占领着罗马,他们宣称罗马为不设防城市,却大肆搜捕游击队。地下党领导人曼法蒂是纳粹头子白格曼的眼中钉,他在神父彼得罗、寡妇平娜、印刷工人弗兰西斯科等人的掩护下屡次躲过搜捕。最终被已经染上毒瘾的演员女友出卖,但他遭尽酷刑,至死守口如瓶。曼法蒂的惨死使神父怒火中烧,他违背宽恕一切的教义,连声诅咒纳粹恶魔。最终神父被绑在椅子上,仰望上苍,安详地面对枪决。
评论:没有唯美的造型,没有华丽的场面,却用最朴实的镜头语言和表演风格,真实地反映出战争后期意大利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影片中有着朴实的爱情,也有令人悲哀的背叛,他们过着卑微艰辛的生活,但却不畏强暴,勇敢地进行反法西斯斗争。林林总总,如同一幅二战后期的社会生活画卷。《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在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宣告其后饮誉世界影坛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正式诞生,同时也为这一电影流派的美学原则和摄制风格奠定了基础。
《桂河大桥》
出品国家:英国
出品年代:1957年
编剧:皮埃尔·博尔 卡尔·福尔曼
导演:大卫·里恩
主演:艾利克·吉尼斯 威廉·霍顿 早川雪洲
摄影:杰克·希尔德亚德
获奖:195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配乐等7项大奖;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评选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奖;纽约影评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奖;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最佳英国片、最佳英国男演员和最佳英国剧本奖。
剧情:1943年,英军上校尼克尔森和他的属下成为日军的俘虏,被命令修建泰国西部地区某个岛上的桂河大桥。除了英军的俘虏,岛上还有早先到达的美国海军军官希尔斯。作为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尼克尔森固守着自己的准则,并拿《日内瓦公约》上不让俘虏干体力活的规矩和日军首领齐藤大佐讲道理,而被齐藤关了禁闭。由于战俘们消极怠工,齐藤妥协了。尼克尔森带领战俘们历时三个月建好了大桥,却接到英军炸毁大桥的命令。尼克尔森不愿亲手毁掉自己的心血,却在日军的扫射中,无意中用倒下的身体按下了引爆装置。飞驶到桥上的第一辆日本军车与大桥一同灰飞烟灭。
评论:在正面战场上失败的尼克尔森上校,却用桂河大桥的成功建造给齐藤大佐带来巨大的挫败感:尼克尔森成功建造的大桥,事实上却是在为敌军服务;尼克尔森不愿亲手毁掉大桥,却阴差阳错地用最后的身体引爆了大桥……在生死攸关的矛盾冲突中,却充满了有关悖论的幽默讽刺。正如导演所说:“影片令人痛苦然而雄辩地阐释了战争的荒谬性和破坏力。”除此之外,影片表现了英、美、日三个民族性格的不同,东西方文化在敌对双方身上的反映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冲突。几乎可以说,导演大卫·里恩是在借用战争的题材阐述哲理。因此,其耐人寻味的程度不同一般。
《雁南飞》
出品国家:前苏联
出品年代:1957年
编剧:维克多·罗佐夫
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主演:塔吉亚娜·萨莫依诺娃 阿勒克塞·巴塔洛夫
摄影:谢尔盖·乌鲁谢夫斯基
获奖:195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剧情:薇罗尼卡和鲍里斯是一对热恋中的青年,他们期待着美好的生活。但战争毁了一切梦想,鲍里斯上了前线,薇罗尼卡的家夷为平地,双亲被炸死。借住在鲍里斯父亲家中的薇罗尼卡被鲍里斯的表弟马尔克强暴并被迫嫁给了他,遭到鲍里斯的父母及其他人的遣责,多重的打击使薇罗尼卡想自杀。但她心中存着一线希望,那就是等鲍里斯归来。战争结束了。在莫斯科市民欢迎士兵凯旋归来的盛会上,手捧鲜花的薇罗尼卡等来的却是鲍里斯牺牲的消息,薇罗尼卡含泪带笑地把手中的鲜花一枝枝分给来自前方的战士。这时,大雁又在空中飞过,就像当初薇罗尼卡和鲍里斯在莫斯科河畔漫步时的情景一样。??
评论:被称为“诗电影”的《雁南飞》,在苏联电影史上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标志着一个新的电影时代的开始,从此,夏伯阳式的高大全人物被这样的小人物描述所替代。影片就象一首诗,用娴熟流畅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战争中的短暂相聚却永远分离的惨烈爱情故事。也许,整个电影本不是在阐述一个动人的爱情,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控诉与对苏联人民英勇抗战的歌颂。但是通过爱情主题表现战争带给人的永远难以平复的伤痕,则更加痛彻骨髓。通过一个脆弱少女的经历表现人们在战争中的艰难成长,更加动人心魄。影片征服世界各地观众的武器,不是宏大的战争场面,不是高科技堆砌的特技,而是战火硝烟中最纯洁最真实的人性。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出品国家:前苏联
出品年代:1972年
编剧:鲍·瓦西里耶夫斯·罗斯托茨基
导演:斯·罗斯托茨基
主演:安德烈侬·马尔蒂诺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 叶琳娜·德拉别柯
摄影:维亚切斯拉夫·舒姆斯基
获奖: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
剧情:1942年,在一个通往战略要地的村庄的驻军准尉迎来了一排姑娘士兵,姑娘们经历不同、性情各异,但却有着青春女孩共同的活泼美丽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们爱美,充满幻想,她们跳舞、读诗,这让只念过四年级的死板准尉很头疼,管不住,又接近不了。树林里出现了两个德兵,准尉带领五个女战士前往活捉。不料,德兵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少,于是,丽萨回去求援,却葬身沼泽地。为了蒙骗敌人,他们化装成伐木工人,此起彼伏地吆喝,冉尼亚和准尉则扮成情侣在水中嬉戏。但最终,几个女战士都相继牺牲了。五个青春美丽的面庞在准尉眼前一一闪过,他拾起最后一颗子弹,冲向敌人阵地。??
评论:此片在前苏联公映前,曾有一段有惊无险的剪片风波,其焦点就是著名的女兵裸浴镜头。上世纪80年代,这部带着美丽裸体镜头的战争片曾引起中国观众无数的心灵震撼。战争是什么?它并非统帅们谈笑风生的运筹帷幄,也不仅仅是勋章和丰碑,而是像沼泽吞噬美丽生命一样的灾难。她们是那样的青春美丽,象征着一切美好和平的事物,但却无声地毁灭于残酷的战争。然而,影片并非一味低糜哀怨地感伤,而是真实地表现了黑暗死亡面前的友爱与勇敢。没有口号式的英雄主义,没有惯常的血腥刺激,但却如此朴实、细腻而充满人性光辉,在所有的战争影片中,《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价值无可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