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捕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
夏夜在露天纳凉,是人人都熟悉的生活经验,因此,杜牧的《秋夕》至今读来还是明白如话。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熟悉感,使人无意对这首诗再作深究。其实细一想是很奇怪的,在一首纳凉的诗作中,怎么会有“画屏”也就是屏风呢?
传世宋元画作之中,有几幅描绘人们夏日纳凉的作品,其中,摆设在庭院中或水亭上的凉床,都在床头设有屏风。如宋代佚名画家所作的《荷亭儿戏图》中,临水的敞亭中摆着一张大榻,一个可爱的婴孩正在床上玩耍,由母亲在一旁照看着,这张大床榻的一端,摆有一张很小的屏风,直接设在床上。同样的,在相传为王诜所作的宋人画作《绣栊晓镜图》上,摆设在露天的一张床榻,在其一端也放有一座小屏风。但是,最典型的要属南宋佚名作品《风檐展卷图》,图中表现一座用于度夏的敞轩,轩上横放一张凉床,凉床后树有一座落地大屏风。一位士大夫随意侧坐在床上,倚着一只当时夏日流行使用的竹枕,就在近枕的床头一端,安放着一张小屏风。
从唐宋文学中看,当时的实际生活中,在安置枕头一端的床头,确实会安放屏风,在宋代,这样的屏风叫作“枕屏”。如南宋人洪迈《夷坚志》支庚卷第九中,讲了一个“程老枕屏”的故事,说有一位叫程景阳的老先生“夜卧,灯未灭”,忽然看见两位美女,对老先生予以骚扰。大家也猜不出是什么缘故,“久之,因碎所卧枕屏,方于故画绢中得二女,盖为妖者,亟焚之”——过了一阵以后,老先生床头的枕屏被搞碎了,这才发现,屏面的内层夹衬有旧绢,这旧绢上原有绘画——实际是把画在绢上的旧画裱做了屏面的内衬——所画内容正是两个美女,不知怎的成精作怪起来。这个故事说明,在宋代人的生活中,“枕屏”是睡床上常见的设置,屏面一般用绢等丝织品制作。
关于枕屏,扬之水先生所著《宋人居室的冬和夏》一文中有相当周全的介绍。使用枕屏的起居风俗并非宋人独有,至迟在唐代,就已经普遍使用枕屏,当时叫“枕障”,如李白就有《巫山枕障》诗,顾况《杜秀才画立走水牛歌》一诗则说:“杜生知我恋沧洲,画作一障张床头。”可知枕障与枕屏同属一物,张设在床头。至于其作用,在于为头部挡风。白居易《貘屏赞》前小序就明确说:“予旧病头风,每寝息,常以小屏风卫其首。”他曾经害过“头风”,所以睡觉的时候,总是在头前挡一张小屏风,把头部保护起来。
在床畔张设屏风,用以挡风,在当时显然是很普遍的做法,比如《全唐诗》中收有杨衡的《春日偶题》:
何处春先到,桥东水北亭。冻花开未得,冷酒酌难醒。就日移轻榻,遮风展小屏。更无人劝饮,莺语渐叮咛。
非常明确地讲,安放小屏风是为了挡风;这小屏风的安放处,显然应该是在“轻榻”上。白居易《闲卧》一诗表达了极其相同的意思:
尽日前轩卧,神闲境亦空。有山当枕上,无事到心中。帘卷侵床日,屏遮入座风。望春春未到,应在海门东。
说白天闲卧的时候,有屏风来遮风。这种挡在床畔的屏风,有落地式大屏风,也有小屏风。如白居易《自咏老身示诸家属》有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