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节做到第八届,艰难之中充满了尴尬。
虽然号称国际A级电影节,但鲜有国际明星出席,仍是令组委会非常头疼的问题。别说好莱坞明星,甚至国内一线明星也常常请不到,这时候港台演员就成了救命稻草。君不见,诸多港台艺人三三两两、谈笑风生地走过红地毯。他们中有的是组委会重金请来的,有的是因就在附近拍戏而被拉来凑数的。总之,一切和金钱、和宣传有关,与电影本身的关系却不大。
另外,正式参赛片的国别之丰富,更让人觉得这简直就是一次地理常识考试。对于美国、法国、意大利这样的世界电影第一军团影片的缺失和稀少,什么样的解释都显得干瘪和无力。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参赛片来自十几个国家,可以让我们的电影人和观众了解更多类型的电影,接触更广泛的世界,真正体会到艺术无国界的天下大同精神。
好莱坞电影已经被我们很多人简单划一地看成检验电影节艺术品位高低的“试纸”———只要了解了好莱坞影片在参赛片中的比例,就可以定性这个电影节是“商业”的还是“艺术”的:如果比例高,那么电影节摆明了是被商业气息腐蚀、清雅无存;如果比例低,那么就说明这个电影节依然坚守住了艺术的最后一块圣土。
但我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当听到摩根-弗里曼来到上海的消息后,各家媒体记者蜂拥至现场;看完《蝙蝠侠5》后,观众的兴奋久久难以平静。其实,还是明星和大片把我们带入了真正的高潮,它比那些让人昏昏欲睡的参赛片和见面会不知更贴近电影本体多少倍。
国际化的电影节从来不是自封的。中国应该还是电影产业不发达的国家,举办属于自己的电影节当然是好事,但不正确的定位与过高的要求得到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恰逢中国电影百年纪念,在辉煌的历史面前,我们更应该看清楚自己今天的位置。
本报记者 曾家新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电影节”,共找到
1,609,534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