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五月底,五年前轰动剧坛的史诗剧《切·格瓦拉》再次登上舞台,在韩国光州的户外帐篷剧场重新焕发光芒。2000年,当话剧《切·格瓦拉》在北京人艺小剧场首演时,大多数人都未曾料到,这部史诗般的话剧会给整个中国的戏剧界带来如此大的轰动效应,进而引发了国内知识界与舆论界的极大反响与争鸣,被评为“2000年中国知识界10大事件之一”,并被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全程跟踪拍摄,还被收入了中国基础教育教材的语文课外辅助教材。《切·格瓦拉》以享誉国际的著名共产主义战士、拉丁美洲革命家切·格瓦拉的生平事迹为线索,对其不朽的革命激情与理想主义精神追思,也对革命者为之浴血而得来的新世界正在经历的种种变化进行了反思。《切》剧不仅以激昂雄浑的舞台呈现打动了观众,更以文本当中对世态一针见血的针贬和对人心深邃悲悯的思辩,征服了千万观众的心灵。
自2000年起,《切》剧正式演出达70场,并在此之后广为传演,北京、上海、湖南等不少大专院校戏剧团体将该剧作为重点剧目进行排演,剧中的许多经典台词也被人们广为咏诵,直接或间接地在中国大地上引发了一场“格瓦拉热”。有专家指出,《切》剧在宏扬为理想主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同时,不忘针对当今社会人们内心渐渐泛起的沉渣与妄念进行嘲讽与鞭撘,不仅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于世界大同的温暖梦想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更间接推动了“和谐社会”理念的确立与深入人心。时隔五年,在北京戏剧家协会等单位的支持下,由杨平策划、沈林艺术顾问、黄纪苏编剧,杨婷导演的史诗剧《切·格瓦拉》再次登上舞台。
◎ 《切·格瓦拉》重排首发韩国光州戏剧节
2005年5月,经北京戏剧家协会推荐,受韩国光州戏剧节的邀请,复排的《切·格瓦拉》剧组在北京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杨乾武的带领之下赴韩国参加交流演出。此次参加戏剧节的团体来自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参演剧目《切·格瓦拉》受到亚洲剧界同仁和观众的很大兴趣。对于此剧,台湾的剧界同仁撰文评价说:“北京《切·格瓦拉》剧组的剧场美学在‘革命是不朽’的意象下翻转,演员以专业学院训练的身体客观述说‘革命’再现之可能与不可能,恰也对‘革命’进行了‘他者化’的歌颂!”
在韩国光州参加戏剧节期间,《切》剧共演出了2场,均座无虚席,窄小的帐篷式剧场内,演员们饱满的热情与精彩的表演博得了阵阵掌声。许多演员禁不住被观众的热情所感动,落下了热泪。虽然语言不通,但《切》剧活跃的表现形式和切·格瓦拉高贵的革命精神依然深深打动了异域的观者。尤其是来自中国两岸三地的华语剧团,惊叹很久没有看到大陆如此发人深省与充满力量感的剧目,对于同样被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当中不平等现象所困扰的亚洲观众而言,剧中充满反讽的比喻和对不良现象评击得到他们的共鸣。如今,各式各样的戏剧节频频向国内的艺术家们明里暗里频送秋波。在这其中,今年5月于光州举办的“民众戏剧节”实在是无足轻重。但是,它所关注的话题、运作的方式,却与《切·格瓦拉》的取向水乳交融。而这些,显然也是《切·格瓦拉》的一个方向,也是《切·格瓦拉》在2000年上演后,不断引起亚洲各界进步剧场人士关注的缘由。
一个由青年戏剧导演杨婷带领的新的“格瓦拉”集体来到了光州,演出的地点是在帐篷剧场。这个帐篷是由日本导演樱井大造率领的“野战之月”剧团义务为戏剧节搭建的。与一般的演出场所相比,帐篷的确是个异样的空间:狭小的表演场所,简陋的化妆间,外界的风吹鸟鸣时刻与演出互相呼应。更有甚者,从不远处美军基地不断有飞机起落,那巨大的轰鸣声时刻会侵入到原本应该肃静的剧场内,随时会压倒演员的嗓音——但那巨大的噪音也在意料之外给演出增添了无比强烈的现实感。在这样一个帐篷内,《格瓦拉》更多实现了具有宣讲色彩的美学效果。在简洁的舞台造型以及快节奏的表演速度的合力之下——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借助于普通民众对格瓦拉的朴素感情,在这个汇聚了来自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等观众的共同体中,《切·格瓦拉》以有限的字幕提示与演出介绍,真正做到了与观众共呼吸。
除去简陋之外,帐篷剧的特色,还在于它是流动的。帐篷仅是由钢管、帆布等简单器材搭建而成,它可以在任何一块空地上凭空而起,可以深入到工厂、乡间,可以直接来到最需要它鼓舞的地方。这样一个流动而简陋的演出场所,给了这一版《切·格瓦拉》一个很好的注脚,让它切实地感受到了超越“文化商品”的价值与意义。《切·格瓦拉》在光州,身体力行地融入到了民众戏剧的浪潮中。或许,随着民众在我们社会中的位置愈发重要起来,在远离我们的视野许多年之后,“民众戏剧”还会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慢慢地重现它的生机吧。
◎经历社会五年轮回检验 《切》剧暗合“和谐社会”主旋律
自《切·格瓦拉》2000年首轮演出以来,五年已经过去。这期间,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经历了有目共睹的变化,“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主流思想不仅体现了政府更积极更成熟的改革开放观,也可以说是整个社会在前进过程中的又一次自动纠偏与校正。难怪有观众惊呼:《切》剧和当今创建“和谐社会”的主题竟如此一致;更有学者表示:五年来,《切》剧并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艺术作品,它的影响之深远难以估量,事实上《切》剧正是以自己的方式间接推进了“和谐社会”这一主流意识在中国思想界的确立。
五年前,国内正是“精英意识”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如日中天的时候,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梦想初发之时,《切》剧上演之初,因献词当中“请相信这个因穷人的情谊而感动不已的人;请相信这个靠穷人的祝福而跋涉不停的人;请相信这个为穷人的将来而告别过去的人”以及剧中将“穷人与富人”划为两个阵营,一些人表示不解,认为大有“叫卖红旗下的蛋”之嫌疑和过分强调贫富对立。然而随着世界政经格局当中霸权主义的再度兴起,以及国内改革进程当中的不公平现象被日益关注,整个中国社会的民众开始更加清醒地重新反思前进中的所得与所失,2005年3月1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回答人民日报记者的提问时说道:“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正是在这样一种集体语境之下,《切·格瓦拉》的重排被赋予了更新、更深刻的涵意——它是中国知识分子和文艺界在经历了商业大潮的洗礼之后,对正义与良知的重新思考;是仍然在进行着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人们在亲身感受不同意识形态交织而形成的矛盾时发自内心的思辩与呐喊;更是对几千年文明发展过程当中永恒的真善美之呼唤。
《切》剧上演的五年以来,经历了社会的检验,也最终得到了中国戏剧界、思想界乃至社会的普遍认可,它不仅被国内外诸多评论定性为“中国当代戏剧作品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剧目”,其剧本更被广为转载和排演,更被收入中国基础教育的辅导教材。同时,《切》剧深刻地影响了许多观众,至今仍有许多人带着从当年《切·格瓦拉》一剧观看时获得的感动与领悟,重拾理想和热情工作在各自的领域和岗位上。
--------------------------------
重演《切·格瓦拉》缘起:话剧《切·格瓦拉》自2000年四、五月间在北京首演后,在社会上激起了较大的反响,随后剧组应邀到河南、广州、上海巡演。社会各界,尤其是思想文化界,对剧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四五年时间过去了,这期间不断听到希望重演此剧的反映。正值韩国光州戏剧节邀请我们2005年5月下旬前往演出,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决定重新排演次剧。
剧情梗概:《切·格瓦拉》并非以人物故事为基本叙事线索的写实剧,而是一出具有表现主义特征、着眼于主观表达的史诗剧。它以南美英雄格瓦拉生平一些重要片段为载体,抒发了创作者对我们时代某些重大的话题的感受和思考。
《切·格瓦拉》剧组人员名单:
策划:杨平;艺术顾问:沈林;编剧:黄纪苏;
导演:杨 婷;制作人:袁 鸿;歌曲:岂 航;编曲:侯牧人;
舞美:谭则恩;灯光:王琦;服化:张言:制作助理:王融
演员:戴云霞、汤 唯、聂 宁、杨 雪、赵 琳、章 印、王 薇、王婉多、周文宏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格瓦拉”,共找到
31,103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