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两遍《青红》之后,我才体味到影片中浓郁的苦涩和精细的描述,才看明白导演的用心良苦。说实话,第一次看过影片之后,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站在批判的角度评说这部电影,时不时也冒出“就这也能获戛纳大奖呢”这类词句,虽然很不想再去看第二遍,但是为了陪父母,还是硬着头皮“欣赏”了第二遍。不过这次我却能够真正被打动了,而这绝不不仅仅是母亲眼眶中闪现的泪光。 《青红》是一部“闷”片,没错,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没有令人意外的发展结果,也没有令人炫目的激情戏……但是我听到了《青红》的“声音”,它那种在“闷”片中所发出的独有的“声音”。青石板路上红色高跟鞋发出的“嗒、嗒”的声音、踩煤球发出的“吱、吱”声音、雨水打落在塑料伞上“啪、啪”的声音……正是这些习以为常的小声音,刻画了青红一家乃至牵往贵州所有三线职工的生活常态:郁闷、枯燥、厌烦。这些声音给观众带来的沉闷正是影片所要表达的沉闷。如果你嫌影片节奏拖沓,我相信导演一定有办法删减,不然他干嘛留着青红往暖壶里灌水的细节画面,难道只是让观众听听水快灌满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吗?我理解导演,他为了把青红这个人物刻画得更加饱满,希望借此最平常的声音来反应她生活的无趣,只有这些声音是她生活的全部,而邓丽君的《美酒加咖啡》则是显得与她那么地不和谐。 但这种“闷”片中也有让人惊悚的声音元素。影片结尾几声枪响勿庸置疑,它的出现让人产生绝望、恐惧的感觉,也是残酷青春最直白的写照。而我更加喜欢的则是青红被小根“强奸”(我并不认为小根真正强奸了青红)之后,抹着眼泪回家的时候,母亲无意拉开门,看见泪眼婆娑的青红,一切突然变得很静,一声打破东西的沉闷声表示出人物内心所受到的重创。母亲当时打碎的也许是一只暖瓶也许是碰翻了某样东西,这些导演没有用镜头表现,也没有必要表现,因为用这种极为不和谐的声音足以说明大家当时的心态,足以说明这件事情给青红一家带来的影响。这一声不多不少,不长不短,让我的心一下惊恐、紧张起来。 所以,我开始理解了导演王小帅。 忘了在哪里看到过他的采访,王小帅自称自己是唐吉诃德,拿着矛冲锋陷阵,不怕别人笑自己傻。的确,他真的很傻,在这个八卦绯闻的年代,谁还能认认真真坐下来看电影,听电影呢?之所以第一次我没有看懂《青红》,我后来才发现是因为当时总忙着接电话,加上去洗手间出去好几次,简单的故事情节,一看便知,谁还能踏实下来欣赏呢?第二次我再去看的时候,虽然我不再毛手毛脚地到处乱窜,但是身后几对年轻的观众(似乎是高考后的学生),却是从头聊到尾,似乎来看《青红》给了他们拼头论足的时间和空间。殊不知在母亲告诉自杀之后的青红,好朋友小珍来看她的时候,青红说“小珍不是考上大学了吗”这句简单的台词中蕴涵的意味,如果无法进入影片,你会觉得平白无故高圆圆说出这句台词,是导演的疯话,的确,这是句疯话,但不是导演的,是青红的,因为她疯了,所以还认为小珍去上了大学,而不是和其他男人私奔了。 还记得导演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自己不怕别人拿“板儿砖”拍他,相反会捡起别人的“板儿砖”盖中国电影的房子。这句话我能体会导演的满腔热情和无奈情绪,但是我却无法苟同。我是个现实的人,不拍商业电影,不写八卦绯闻,哪里来得稿酬和劳务?苟同的结果,很可能我没有王小帅那么坚强,直接被别人用“板儿砖”拍死了,哪有力气再去盖中国电影的房子?如果我还有一点点余力,我也只能像青红一家离开贵州坐在吉普车上时,青红听见小根被枪毙时微微露出的笑容一样,无奈、愤恨、嘲弄地对能够欣赏艺术影片的观众和有过历史沉浮的观众朋友们笑笑说声:再接再励,你们认真品吧!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苟同”,共找到
7,909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