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递求职简历后骚扰随之而来制片名片胸卡后资料上了橱窗近日,本报新闻热线8113000连续接到一些正在择业的大学生们的反映称,他们在招聘会上给用人单位留下简历后,经常会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骚扰电话,他们怀疑是用人单位没保管好自己的简历导致的恶果。大学生莫名收到律师函 4月6日,西北师大大四的小李接到一封律师函,函中称小李登记的一部移动电话恶意欠费,若不及时缴纳话费他们将向法院提起诉讼。 小李一头雾水:自己一直用的是联通的电话,哪来的移动话费?小李说,她去年在人才市场找工作时留了身份证复印件,是不是单位没保管好档案所致。参加过司法考试的贾某也告诉记者,他经常会收到出售司法考试复习资料和培训班招生的短信。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不少人都收到过辅导班、产品推销、售车票等内容的短信,更有甚者还接到律师函、法院的传票,给正常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未经授权随意公布他人信息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遍布街头的打字复印店、信息服务部的橱窗上无一例外都贴有自己店铺制作的名片、胸卡、工作证等。一些胸卡上不但有客户的工作单位、职务、工号,还有照片。 4月7日,在民主东路一家复印店,记者称要制作名片和胸卡,店员立刻递过一个集邮册式的夹子,记者发现里面夹着各种各样的名片300多张,律师、传媒人、房地产经理人、保险代理人、广告代理商等从业人员的名片应有尽有。谈到胸卡,店员指着橱窗上贴的各种胸卡说:“样品都在这里。”当记者问及他没有经过客户同意将其信息贴出是否会给客户带来麻烦,他表示从没有想过。擅自泄露他人信息属侵权 方域西涛律师事务所的林磊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每时每刻都会与个人信息打交道,求职,交水电费、电话费等都会在无意中泄露个人信息。名片、简历所载信息虽然是人们准备公布出去的,但是是有针对性的,这样未经授权披露他人信息构成了对客户的侵权。他表示,现行法律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只有《民法通则》中保护名誉权的一部分,还没有隐私权这个概念,而且受害人想以名誉权受侵害要求赔偿,往往很难搜集证据。 他说,国家已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程序,估计不久,个人信息泄露而引发的侵权问题会得到遏制。本报记者罗社宏李林娜 本报讯(记者鲁进峰)4月6日,李先生手机上接收到的一条短信令他惶惶不安,该短信竟公然宣称,只要愿意花钱,枪弹、黑车、假钞、窃听器、发票等等都能轻松搞到,甚至还能发放高息贷款。 据李先生反映,此前他的手机上也时常接到一些虚假信息,比如办理假证的、谎称用户中奖等内容,但像该短信明目张胆地出售枪弹、黑车,还公然向社会投放高利贷的信息,他还是第一次接到。记者随后与短信中所提的“王先生”取得联系,这名男子操外地口音,称他们的公司做此业务已有一段时间,不会骗取顾客钱财。 据兰州市公安局治安科的民警介绍,这是最近刚刚流行起来的一种手机诈骗方式,它与手机号码中大奖诈骗的手段是一样的,骗子从外地利用群发方式给各地手机用户发内容“诱人”的短信,吸引一部分心存不良的人“上钩”,然后诱骗购买者往他们指定的银行账户打钱。然而当购买者往账户打钱后,就再也找不到他们的影子。警方提醒市民,遇到此类虚假信息一定要谨慎,切勿上当受骗。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胸卡”,共找到
13,067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