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左丽慧 5月9日《风中少林》演出以来,每晚以高上座率、观者文明热情成为绿城舞剧的奇迹。面对恢弘大气的战争、武术场面,如泣如诉的爱情悲歌,地域特色浓厚的文化、舞蹈表演,如何真正深入《风中少林》体味其舞蹈之美、意韵之美,提升欣赏品位,恐怕是观众最急于解决的问题。记者也就此咨询了我省相关专家,为广大观众“导看”《风中少林》。 河南本土文化的发掘 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韩宇宏认为,《风中少林》“非常自觉地挖掘了河南本土文化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对文化资源的内涵给予了充分的阐释”。评论家刘敏言也表示,《风中少林》“把中原文化、少林文化演绎得非常清楚,抓住了少林文化扶困济贫、锄强扶弱的文化内涵”。 《风中少林》的主人公“天元”两次被少林方丈“慧山”所救,并以少林功夫为其医治疗伤,这是少林“医、武、禅”三者结合的最集中体现。少林武术博大精深、出家人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等少林文化内涵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对此有基本的了解后,在观看“慧山”大师发功救“天元”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藏的深意了。 此外,服装、音乐、舞蹈设计上也有中原文化的精髓暗藏其中。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景亮提出,中原传统文化、舞蹈中,喜爱气势大、力量强的场景,《风中少林》中战争、群舞场面恢弘,迎合了中原地域形成的独特精神特点。“市井”一场,“天元”和“素水”不期而遇,花灯、大头娃娃等都具有中原文化的特点,音乐仔细听来也有河南地方戏音乐元素在其中,这些对河南观众乃至外地观众而言,都具有十分新奇的感觉。 细节设计精巧入微 刘景亮在谈到细节方面的问题时,对《风中少林》在细节上的处理赞不绝口。《风中少林》演出大幕开启后,在嵩山绝壁上的群僧像就数次引起了观众的惊呼和掌声,慧山大师第一次为“天元”疗伤时,武僧们休息的高台瞬间变成了一尊佛像,其设计精巧,令人震惊。 在小道具上,三张可活动的条桌在舞台上时而成为木床、时而成为饭桌、时而又成为练功的平台;表现“天元”和“素水”爱情的“花屋”一段,经过改进的花屋可以随着剧情的需要自行出现、脱落散架,也十分新颖精巧。 庄严中富有情趣 《风中少林》演绎了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男主角“天元”也由一介书生成为少林武僧,其过程曲折、悲壮不难想见。而《风中少林》经过不断修改、打磨,在这庄严、大气中也张扬了趣味、机智。 较之上版《风中少林》,新版中“小沙弥”的戏份和对少林武僧日常生活的反映有所增加,其中,吃饭、洗衣、扫地等日常生活场景也搬上了舞台。“小沙弥”在其中的表演堪称亮点,其童趣盎然的表演透出顽皮和可爱,为弥漫在舞台上的悲剧气氛吹入了一股清新的风。 另外,展现河南地方特色的灯会、大头娃娃戏也有着不少的民间乐趣。专家一席谈,为观看《风中少林》指出了“捷径”。这部融合着舞蹈、武术、文化、艺术等多种因素的舞剧大餐,也等待着观众用明亮的双眼去观看,发现。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风中少林”,共找到
323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