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最古老的文明古都创建最具活力的歌舞剧院在民族最丰厚的文化沃土打造百年吟唱的经典歌舞 我省首部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去年10月15日至20日在河南省人民会堂首演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是郑州歌舞剧院为实施省委宣传部组织的“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而全力推出的一部舞剧,该剧以传奇的故事情节、新颖的舞台设计,演绎了中原武术文化的奥秘。汇报演出后,郑州歌舞剧院的主创人员并没有“马放南山”,而是投入到了进一步加工提高中。4月27日,经过重新编排的《风中少林》在郑州歌舞剧院的排练大厅内接受了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有关领导和“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专家组的审看。 《风中少林》之编排初衷 《风中少林》是伴随着郑州歌舞剧院的创建而开始策划的,对丰富郑州市的城市文化结构,改变河南省的艺术事业格局都将起到重要作用。郑州市文化局局长兼郑州歌舞剧院院长齐岸青说:“《风中少林》之所以能成为郑州歌舞剧院的开院之作,是因为它作为一部洋溢地域特色的大型原创舞剧,能更有效地提升河南的文化层次,展现中原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正是在这种使命感的激励下,郑州歌舞剧院上下都憋着一口气要做到最好。 《风中少林》之“前世今生” 曾记得,去年10月《风中少林》在省人民会堂首演时,竖立在街边的巨大广告牌引起了无数人关注的目光,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让《风中少林》在郑州的首演给人们带来崭新视觉冲击。演出结束的第二天,《风中少林》的主创人员——郑州歌舞剧院就组织来自北京的舞蹈、音乐界专家及少林寺的代表对该剧提出意见和建议。很快,《风中少林》根据专家和群众意见拿出了剧本的修改稿。“严格地说,《风中少林》去年在省人民会堂的演出不是首演而是试演。”郑州市文化局局长兼郑州歌舞剧院院长齐岸青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我们的目的是锻炼队伍,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旨在不断打磨提高舞剧质量。”“新版本的篇幅增加了1/3,修改量达到4/5,现在的排练量更达到200%。”编导张弋昨日如此给记者描述《风中少林》“改头换面”的程度。据悉,编剧冯双白对故事情节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在剧情上改为“书生天元与恋人素水被外族入侵者一路追杀,为救素水,天元身负重伤,后被少林寺方丈营救并医治,下山寻找素水”的故事线,在内容上更多地融入了少林医、武、禅和中原风情。同时,在舞蹈设计上改为以中国古典舞为主的风格,男主角也改由国内著名的古典舞演员汪子涵担纲。去年12月下旬,舞剧文学本以及舞台本修改稿完成。郑州歌舞剧院再次邀请专家举办剧本研讨会,与会专家普遍对剧本修改稿感到满意。今年1月起,修改版《风中少林》投入紧张的排练工作中,剧组所有成员封闭在郑州市南郊的训练中心,准备下轮的冲刺。 《风中少林》之汗水、泪水 “剧本的打磨修改就是在演员一遍遍的排练过程中得以不断完善和改进的。”郑州歌舞剧院的阮智斌称剧本的修改过程不仅对编剧、编导,对演员而言也是一个“炼狱”的过程,“每日高强度的训练和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对这些年轻演员来说的确是个考验。”记者利用连排演出间隙,到后台采访刚下场的群舞演员,发现东倒西歪席地而坐的男孩女孩们脚上穿的舞蹈鞋都破损不堪,与他们年轻俊俏的面容极不相配。女演员小张一边擦着汗水一边说:“我们这些天都是从早上排到晚上,有时甚至练到深夜一两点。”采访中,记者还发现,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她喝起水来“豪爽”得很,一瓶500毫升的矿泉水一扬脖就见底了。小张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一场舞跳下来,体能消耗非常大,水也就喝得多。”由于新改动的剧本中加入了较多的武术动作,排练量也比以前增加了不少,而演员们在训练的过程中受伤也就成了“家常便饭”。记者注意到“鬼眼独”的扮演者腾爱民的后脖颈上是大片的“红斑”,据说是排练时摔的。主演汪子涵的手肘上至今还留有未愈合的伤口,“创可贴我们是随身携带,贴上了照样跳。”汪子涵对“受伤”说得轻描淡写,而记者却看出了他们“舞比天大”的艺术情结——舞台就是他们的生命。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风中少林”,共找到
323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