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陈佩斯亮相太原,为省城的媒体解读他的新作。不过,他这次带来的不是他的老本行电影、小品作品,而
是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四幕喜剧《阳台》。
中式对襟大褂随意地披着,又黑又瘦的脸上胡子拉茬的,显得有些疲惫。只有那光光的头依旧,让人一眼认出就是往日那个吃面条吃得痛快淋漓的陈佩斯。
自认震撼力差点,亲和力不错
主持人的几句开场白后,陈佩斯笑着开始了他的开场白:听主持人介绍,我有点坐不住了,说《阳台》有亲和力我同意,可是说它有震撼力可实在不敢当。虽然说在全国演了十几场,观众热情高,演出效果好,但是,它毕竟是话剧,观众的认同度、社会效应不能和电影、小品比。不过,两个小时的演出,给观众带来了笑声,让观众看到的是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有亲近感。
在家乡演出诚惶诚恐
谈到在太原的演出,陈佩斯说:在家乡演出,我的心情很复杂。父亲十几岁就开始在太原演出,这次来太原,我还看到了报道他当年演抗日戏剧的报纸资料。现在我又在他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演剧,确实是诚惶诚恐。说起父亲陈强老先生的身体状况,他说,偶尔有点病,他那个年纪还算正常。
喜剧是我的爱
2001年开始,陈佩斯相继推出了舞台喜剧民生三部曲《托儿》、《亲戚朋友好算账》、《阳台》。谈到为什么最近不演电影了,也不演小品了,而是一门心思演喜剧,陈佩斯说:简单一个字就是“好”。虽然创作的过程非常痛苦,《阳台》的创作用了4年时间,大修大改有十次之多,小修小改可以说每场都有。但是,就像生孩子,每场演出对我们都是一种享受,那种感觉很美妙。演喜剧的收入只相当于一个三流小品演员的收入,可是陈佩斯说,挣钱是为了生活,可生活的本体不是为了钱。陈佩斯说,他还没有考虑再演小品的事儿,一方面是精力有限,确实忙不过来,另一方面是演小品不过瘾。
培养我的“掘墓人”
作为喜剧,《阳台》的喜剧效果从哪来呢?陈佩斯说,阳台表现的是人由非理性追求进入非理性生活所带来的很多遗恨。在表现非理性生活时,在别人看来就特别可笑、好玩。从形式上讲,《阳台》突破了喜剧以语言为主的常用手法,以结构取胜,从冲突到解决冲突,一环扣一环,让观众一点喘息都没有地笑。
陈佩斯很感慨地说;“现在搞喜剧的人太少了,就那么有数的几个人。我希望能通过这些创作发现新人、培养新人,培养超越我的人,培养我的‘掘墓人’。在喜剧的天地,如入无人之境,真是太寂寞了。”《阳台》于昨晚在湖滨会堂演出。
来源:[太原新闻网]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陈佩斯”,共找到182,689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