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的欧洲,看似平凡的平民生活也同样颇具"二战特色"。目光对准战火下的凡人,同样是一种勇气,回忆战争中的平民更容易引发现在人的反思。
上世纪初期,欧洲大陆经历了有史以来人类规模最大的一次"群欧",据说是因为分赃不均导致了君子动手不动口。到了1918年的冬天,基本上欧洲原著民都认为可以松一口气了,谁知道没几天,战火烧不尽,三十年后卷土又重来。
俗话说,一将功成万古枯!被邻家半大小子奉为神明的蒙格马利也好,让部分心理极度变态者当做偶像的希特勒也罢,都是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但二战中真正承受巨大折磨的平民却往往被电影镜头一带而过。
的确,如果不拿飞机大炮说事,家庭影院的环绕音效就没有用武之地,没有在枪林弹雨震耳欲聋中度过两个小时,基本上不能叫重温历史。这电影,是白看了。其实,钝刀子割肉一样疼,关注该关注的,才是反思的正确态度,
巴黎脱险记
巴黎是个浪漫的城市。也许正因为它太浪漫,所以即使在战争时期,它的节奏依然显得有些慢,《巴黎最后一班地铁》迟迟不开。虽然街上巡游着德国士兵,但是孩子们照样溜溜跶跶无所事事。除了犹太人形色匆匆地躲闪着,行人看不出有什么异样。
倒是物资确实紧缺,否则一块14磅的火腿断断不能卖4000多法郎。换做今天,买下一头牛都有富裕。卖肉的机灵俏皮,传话的机关算尽,买肉的宽容大度,《巴黎最后一班地铁》里的人,互相配合,把巴黎战时的沉重气氛化解于无形。
这就是大人物和小人物的区别,因为所谓真实的1942年,并非仅是火腿多少钱一斤的问题。当时欧洲大陆局势非常严峻,盟军群龙无首,前途未明,而德国人占领了大部分欧洲,在非洲战场上,隆美尔的坦克也遥望金字塔了。丘吉尔抚摸着脑门,时刻等着拍脑袋来灵感,以此来扭转战局。
一片杀伐声中,平民依然营营苟苟地活着。不能埋怨此时巴黎人还爱着艺术,因为那是他们的天性。此时有人振臂高呼去了,戴高乐的"自由法国"爱国组织在这一年改名为"法国战斗委员会"。名称的改变标志着法国的抵抗运动进入新阶段。
也有人在1942年尽量体面的活着。这些尚存在国内的人们活得虽艰难但也确实挺有面子。《巴黎最后一班地铁》里的女人用颜料模拟出丝袜的色彩,均匀地涂抹于腿上。即使在那个野蛮与暴力横行的年代,巴黎女人还是过得很精致。
终归是要有选择的,巴黎这种暧昧的生活一直维持到最后一班地铁即将离去。玛丽翁女士继续为被纳粹挤压得没有生存空间的犹太丈夫提供一点新鲜空气,而贝尔纳则拒绝了爱情诱惑志在四方去了。一段爱憎冰橇不分明的历史结束了。告别1942年,巴黎距离脱险不再遥远。
如果说虎口脱险是件好事,那《虎口脱险》则是天大的好事。这部法国国宝级的电影,一手抓艺术,一手抓抵抗,两手都硬。
英国侦查兵坠落在巴黎市区,在土耳其浴室大吹《鸳鸯茶》并非坏事,而是英法联手的最好体现。它极大的讽刺、嘲笑了德国人的唯武器论观点,充分表明了人有多大胆的大无畏精神。
当时德制机枪的射速已经达到了1140发/分钟,这意味着再快的打字员都追不上的发射"哒哒"声已经连成一条线。但是它偏偏打不下来两架破落的滑翔机,别急着说那是因为机枪手有眼疾。
同一时期发生在北非战场的阿拉曼战役被喻为二战转折点,蒙格马利痛奸德军350辆坦克,不会是因为德军让350个有难言之隐的士兵驾驶坦克吧?偶然之中见必然。代表正义的英法反德人士,用南瓜就把敌人砸得抱头鼠窜,也为法国和瑞士之间的公路留下一串美好回忆。
指挥家、油漆匠可以为了反德上天入地,修女可以热吻相向,还有什么事是这些小人物做不到的?巴黎脱险,就是从懵懂到觉醒的过程,就是回击希特勒"一个月内亡法国"的武器。面对强权,法国一介平民都能绝对不屈,永远乱挠,想灭其国家,纯属痴人说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