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是把“吃”和看戏扯在一起,主要原因是在这方面自己业务比较熟练。那天媳妇满怀纯情的看着人艺墙边一树槐花,深嗅着说道:“春天的味道,真好。”而我却痴痴的流口水答道:“这槐花摘下来和棒子面和在一起蒸窝头,味道美极了!”
“你这头猪!什么你都能联想到吃!”
所以看完田导的《赵平同学》,我叭叽叭叽嘴,回忆起了我这头肉食动物那天在素菜馆的味道:美味但又觉得总欠点什么。
故事的开始是一个《罗生门》的开始,赵平和老外对事件的描述,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立场。但随着导演对演员与角色和角色与角色,以及演员与演员这三种关系的穿插迂回,以及在剧中巧妙运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甚至不同时间不同空间这些表述方式的交织,让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在百转千回中前行。时间与空间、角色与演员之间的调度周旋,让我似在迷宫中摸索,一时恍惚却又豁然开朗。
其实这里面还应该加上观众与演员以及观众与角色之间的关系的,但显然这种关系有赖于观众对自己在这出戏剧中的位置有清醒认识的,所以我不乐观的认为大多数观众能够看明白这出戏的巧妙之处。
同样,对于演员和角色这三种关系的把握和转换,看的出也让演员们疲惫不堪。这绝对于区别以往的“全身心投入角色”的演出,他们的心理需要在角色和自己间游走,而这根钢丝又是如此的细,稍有不慎便会越界。他们其实需要一种太极高手般特别放松的状态,所谓“动如脱兔静如处子”,最终达到游刃有余、一气呵成。顺便说一句,因为我看的是第一场,我认为他们基本上“够”到了这戏的状态,相信演员的表现会越来越顺畅。
田导还是一如既往的关注“女性”的话题。虽然同是被侮辱被伤害被牺牲,但从《赵氏孤儿》中的古代女性形象庄姬、程婴妻到《生死场》中近代的王婆,直到今天走来了当代的《赵平同学》。看到田导终于触摸到“当代女性”这个话题,更有理由期待田导端出一道解读“当代女性”的原汁原味大餐。
哪里不过瘾?戏剧的长度?还是题材的挖掘?抑或是演员的表演?这戏一个多小时的长度是短了一些,而基本故事也略显单薄一些,虽然各种手法的运用让这戏充满了趣味和深意,但如果能更好玩好看一些,用句时髦的话说,那就是“双赢”了。
另外我认为灯光的暗示可以给得再“狠”一些,毕竟大多数进剧场的观众需要这样的心理暗示,才不至于产生困惑。尤其是在这部戏中,跳跃之多之快,让我这戏虫子都有目不暇接的感觉。
最后,对于这部戏,我也当然会再去看第二遍甚至第三遍,在导演创造的智慧游戏中发跳出跳进,偷偷发出狡猾的笑声。(泛剧场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