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视频
主持人:今天请到《孔雀》的主演员于小伟:先生还有影评家程青松先生,先问一下主演于小伟:,你对这部影片的拍摄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方面?对这个片怎么理解?
于小伟:首先在拍完《孔雀》经过两个月的拍摄过程之后,因为我扮演的是一个军人。在那个年代他随着岁月的波动随着当时的年代,给我最大的体会人生的很多无奈。因为我从我的人物角度去理解这部戏的,包括看到弟弟姐姐哥哥发生的一些事情,给我感觉首先来讲这个影片特别得真实,还原了那个年代的一些东西。因为我是70年代的人,虽然说得那个年代的感受不是很深,但是都是在一起成长一起经历,所以很感动。
主持人:程青松一连看了四遍,对这个片子感觉怎么样?
程青松:我是60年代末出生的,我是从顾导刚刚剪出来将近四个小时开始看的第一版,后来电影院放,前后一共看了四次。我一直以来把这部影片这样评价,它是中国人在70年代的心灵史诗,很多人看到《孔雀》包括我自己觉得有像我的印记,某个人人物像我自己,通过一家人不是写一家人,而是写整个中国民族的心灵史诗。
网友:于小伟你好,我是你的超级粉丝,你上哪儿唱歌?
于小伟:钱柜朝外店。
网友:想问一下于小伟你拍了这个片子之后有什么感受?
于小伟:《孔雀》是我拍的第一部电影,我跟《孔雀》比较有情结,之前第一次拍的时候就扮演这个角色,第二次还是这个角色。我拍过两版《孔雀》,但是完全给我不同的感受。第一版的感受就是第一次拍摄《孔雀》的时候我没有真正感受到剧本的魅力或者说是在拍摄过程当中给我带来一些很美好的东西,第二次跟顾长卫导演拍的时候,首先正好是一个非典时期我们在一个封闭的环境,每天去寻找这个人物的感觉,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还原那个年代的生活。我感觉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体验,很深的体验,体验那个年代的生活。
主持人:之前静初聊天的时候说当时封闭拍摄,大家基本是穿着戏服到处走。你当时是不是也是这样?
于小伟:没错,我特别喜欢那个的造型。我老分不清官衔的,后来知道有四个口袋的好像是领导是官,那时候每天穿着蓝裤子、绿褂子、绿军帽,感觉特别特别自豪。
主持人:好像崇拜军人是每个男孩子年少时的梦想。
于小伟:是每个男孩子脑海中英雄的形象。
程青松:那个年代一个人当兵是普通人生命当中最大最大的事情,邻居家有人当兵一般是很难的,不像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当兵。
于小伟:现在很多人有其它很多的发展。
网友:我现在还没有看到于小伟和程青松。
主持人:两位嘉宾已经到了,访谈开始了,视频可以看到聊天现场。请两位站起来跟各位网友打一下招呼。
于小伟:HELLO,大家好。
程青松:大家好。
主持人:《孔雀》这部影片从剧本到完全拍摄过来历时很长时间,青松自己写过剧本,从事过相关行业,能不能从专业角度谈一下这部片子。
程青松:《孔雀》刚才小伟也说了,有一个很长的历史,拍到这个版本经历很长时间,第一版本没拍完就停下来,电影界这个剧本一直在流传流浪,很多人都看过非常认可。认可的原因还是因为编剧付出相当大的心血,才得到认可。顾长卫导演能够相中也是他们有缘分,一般拍不成功的片子就放弃了,顾长卫能够让它起死回生,说明还是有独道的东西。其实原来最早的剧本父母都是有角色的,五个人的故事,现在把父母的故事糅合到三个孩子身上。叙事上面还是对中国电影电视这些年来是非常新的叙事方法,我们很少看到三个故事都会回到那个下午一家人在楼道里面吃饭,但是又不是说截然分开的三个人的故事,互为补充。在姐姐的故事里面也有哥哥的故事,有哥哥的爱情,哥哥的故事里面讲述弟弟的状况。但是每个段落是不一样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剧作上是非常扎实的创作,当然导演本身的功底是不言而喻的,顾导演拍过《阳光灿烂的日子》,把演员封锁在郊区里面。他拍过史诗的电影《霸王别姬》,当时选择《孔雀》,放弃《青衣》,几代青衣演员的故事显得有点老,我们对70年代的描述非常少,有文革有60年代、50年代甚至更早的年代都写过,其实写70年代的故事非常少。这段人的心路历程必须有一个作品出来说话。
主持人:故事本身发生在之前的年代,有没有融合到这个年代比较困难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