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欢迎您成为本期娱乐茶话会的参与者,我们的口号是:大腕自评,观众杂谈,娱乐也深刻。娱乐茶话会将定期请来明星大腕和神秘嘉宾,就您关心的娱乐事件各抒己见。那么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冯小刚的贺岁片。冯导已经落座了,现在我们要从观众中挑选几位作为我们的嘉宾,别躲,就是你。记住,畅所欲言!小刚导演可是喜欢实诚人。 1998年 《甲方乙方》 1997年底1998年初,冯小刚独立摄制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亮相北京,一举创下3300万元的良好票房,让人刮目相看。演员葛优、刘蓓、英达、傅彪等一批冯导爱将首次聚首,揭开了国内第一部自产的贺岁片的帷幕。 小刚自评:第一次做贺岁片,当时自己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很多人觉得幽默欢乐些更适合这个时段,所以当时取得了成功。 观众杂谈:在《甲方乙方》中,冯小刚的平民故事和京味幽默第一次出现,觉得很新鲜。 冯小刚通过角色之口,用这些最生活化、最自然的话语,调侃着自己眼中的社会和现象,里面的很多台词都很有特色,冯小刚不但不骂人,还把观众逗乐,所谓骂人不吐脏字,说的就是这种能耐。 1999年 《不见不散》 尝到贺岁甜头的冯小刚次年再度推出贺岁片《不见不散》。影片中,冯小刚的幽默风格变成了葛优的贫嘴,从此以“铁打的葛优”为核心的阵容初步形成。 小刚自评:还是以前的风格,但是希望更靠近观众一些,和现实贴近一些。也突出了真情的主题。 观众杂谈:冯小刚很“小气”,小题材、小制作,可是冯小刚把这个“小”玩转了。《不见不散》外国人准保看不太懂,京味、京话、京油子,虽然故事发生在美国,可还是地道的“京戏”。 2000年 《没完没了》 男的还是葛优,女的换了吴倩莲,欠债和讨债没完没了,冯氏喜剧特色也没完没了。 小刚自评:其实我对那个故事不感兴趣,当时旁边好多人跟我说要连着弄三部,那时我却想拍《一声叹息》,结果生憋了《没完没了》那故事,包括我、葛优都不想拍了。 观众杂谈:葛优的表演没有什么突破,傅彪的表现倒相当不错。是《甲方乙方》和《不见不散》的混合体,使人觉得冯小刚已经没有新招数。 2001年 《大腕》 《大腕》是冯小刚第一次在影片中展现自己的商业头脑,调侃讽刺众多市面上广告、揶揄富人生活娱乐方式的同时,也用出现赞助商广告的形式捧了一把支持自己的富人。 小刚自评:作为一个黑色幽默的创意,最终我们要考虑到观众接受的程度和审查的意见。观众是我们的对手,每次我都会认真研究这个对手,重视这个对手,然后才出击。我不得不改变很多很“内地”的东西,希望香港人和美国人都能看得懂,结果证明这是个愚蠢的做法。 观众杂谈:《大腕》强过以往的冯氏贺岁作品,首先制作更精良了,其次在结构上《大腕》既摆脱了《甲方乙方》的“小品式”,又没有重复《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的“小人物+温情故事式”。小刚这主儿也实在挺会胳肢人的,立足民间,挠的都是痒处。 2003年 《手机》 冯小刚要不断求变,最明显的改变从《手机》开始了,以往温情搞笑的冯氏贺岁模式开始“引退”。冯小刚先拿自己身边的人开了一刀,把娱乐圈这个特定的群体调侃挖苦得够戗。 小刚自评:在中国有2.5亿手机用户,几乎城市里人手一个。因此,“手机”构成一部有意思的电影。在《手机》中,我反映的东西是从生活中自然生长出来的,酸甜苦辣什么都有,尽可能地贴近现实和生活。 观众杂谈: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在表现手法上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夸张搞笑的成分逐渐减少,引人深思的比重日益增多。但冯小刚的作品只能是《手机》中费墨所说的“农业社会”,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充其量也就是个电影匠人,而成不了大师。 2004年 《天下无贼》 也许近年来听多了“有地域性局限”的非议,《天下无贼》用上前卫力量,并使上催泪术大玩忧伤,语言的力量有意减退,而扩展的野心通过多种新尝试来完成,特技、动作场面、新题材、新面孔,哪一样都要有不同。飞涨的票房似乎也在告诉小刚,您又赢了。 小刚自评:我认为这次尝试是很好的,起码证明了我不是因循守旧、守着自己那三分地就不敢往前看的人。我希望观众看到我的风格是在变化的。喜剧能带来快感,忧伤也能带来快感。 观众杂谈:从喜剧到悲喜剧,今天的冯小刚已经对电影艺术有了更高的追求。以前是“冯氏喜剧”,而现在《天下无贼》是一部“冯氏电影”,它的叙事结构有很强的娱乐性和社会性,还有很高的思想性。它的哲学出发点是“人性本善”,它表达出一种光明的人性理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影片有很高的人文观念和社会学观念。文/本报记者 赵培 冯小刚的真面目 ■李辛 《天下无贼》上映没几天,票房和口碑都不错,冯小刚再次用作品证实了他是国内最值得期待的电影导演。换句话说,《天下无贼》的质量对得起此前的宣传炒作。 然而也许自《天下无贼》起,冯小刚将告别他赖以成名的幽默贺岁电影。因为这部《天下无贼》虽然塞进了几位喜剧大腕,编排了几段搞笑噱头,然而整部影片的深沉忧郁是无法稀释的。很明显,在冯小刚依靠轻松喜剧奠定了自己在电影界的地位之后,他认为该到了表达自己严肃思想的时候了。其实这也是许多导演的必经之路:先市场后个性,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王晶的《笨小孩》莫不如此。 然而,导演思考有时候会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这往往会把导演的真实深度暴露在观众面前,效果是并非喜剧的电影却会引起笑场连连,具体可参见近两年张艺谋的两部超豪华制作武打片。 《天下无贼》又如何呢?我以为总体是成功的,虽然个别地方过于直白。例如,“贼”训斥“保安”趋炎附势的一大段话来的莫名其妙,让人感觉到导演急于表白自己平民立场的心情。补充一句,这并非在抨击电影的平民立场,相反这正是这部电影最值得尊重之处。 站在平民立场上的冯小刚用残酷的死亡、鲜红的鲜血要提醒我们什么呢?简单一句话,除了积极向上的主旋律之外,这个世界还存在着豺狼的法则。 善良的老百姓需要这样的提醒。虽然在我们这个阶段的文化,豺狼似乎成了宠儿,“七匹狼”、“与狼共舞”等以狼为形象标志的商品大行其道,这其实暗示着某种崇尚弱肉强食的社会心理。然而冯小刚用《天下无贼》的故事告诉我们,豺狼是强大的,但更是罪恶的。这虽然只是个回归常识的简单道理,但在我们的电影作品中,这样的提醒还是太少了。 每一个导演都想拍出自己最想拍的,在那之前他会一直郁闷。《天下无贼》的忧郁愤懑就是冯小刚的忧郁愤懑,他才刚刚开始呢。冯小刚也渐渐暴露出了他真实的面目,一个功成名就、衣食无忧而仍然为世事民生思虑鼓呼的人我们称他为什么? 知识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