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兼导演田沁鑫曾打趣说:“我改《生死场》,其文字的使用量不会超过1500个中国字。”她的言下之意是说,作家表现农民们的生活,当用农民的语言。她不会用那些华丽的字眼来表现朴实无华的农民。昨晚,由国家话剧院推出、田沁鑫执导的话剧《生死场》,在大学区的海淀剧场上演。具有粗糙质感的舞台,那代表土地的平台,那象征东北农村严酷生活的一整面岩画般的布景,还有农民们破旧不堪的老棉袄同样传达着她的极简极烈精神,在既热烈又悲壮的唢呐、管子声中,上一世纪30年代的东北农民们铿锵有力地登场,让京城观众闻到了久违的泥土芳香。 一名大三学生还意外地买到了一张1元贵宾票。原来,为了照顾学生观众,国家话剧院这次特意推出了1元贵宾票活动。即日起至16日,《生死场》每场提供15张学生贵宾票。工作人员18时30分将在现场售票,凡是持本人学生证购票并入场的前15名学生观众则成为幸运贵宾。 女作家萧红24岁写就《生死场》,取材于我国现代女作家萧红的同名小说,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5年前,女导演田沁鑫将其搬上舞台,雄壮高远的境界摄人心魄,萧红笔下的愚夫愚妇再次借演员质朴的表演还魂,勾起了人们对于农民、抗日以及当下生活的诸多沉重思考。如今,思考的力度仍在,但结合人们的欣赏习惯,此次复排更加精致地强调了演员的形体表现。他们时而欢情追逐,时而滚地纠缠,表达了农民对土地对亲人的原始依恋。在宛若原生态的生动生活图景中,我们的农民最终对于“亲善”而来的日本兵从最初的款待,变为了最终的战斗。他们齐声高喊:“今儿个送死为什么?活着!”其场面的壮观与热烈再次感动了观众。很多学者对于这个过于“革命”的结尾颇多微词,但导演田沁鑫依然坚持了萧红原作的精神。她说:“我们顽强,因为我们灾难深重;我们宏大,因为我们坚忍包容。”那种心底的激情当是亘古不变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演员们的表现比5年前更加精益求精。韩童生、倪大宏、张英、李琳、任程伟、马书良等全体演员为该剧燃烧着无比的热情,这些东西在如今许多表面化的表演中已难得一见。他们同样是《生死场》的一笔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