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面埋伏”系列评论之二 一出“十面埋伏”,导致的是一赢三输二平,如果不能在其中看到一些严重的问题和切实的教训,如果张艺谋继《英雄》、《十面埋伏》之后还有第三次惊人之举,如果历史只是不断衍变、升级,那么最终受到重创的,是已经奄奄一息的中国电影。 关于《十面埋伏》的口水已经宛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似乎媒体和观众都陷入了一个无法退步抽身的怪圈,征战和声讨都不过是在为《十面埋伏》更添声势,再多的愤怒和质疑一时都无法阻止《十面埋伏》节节攀升的票房。此时虽然硝烟未停,但我们不妨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在这出堪称闹剧又现实无比的《十面埋伏》背后,最终究竟有哪方受益,哪方受损?从结果逆推而上,也许有助于所有“身在此山中”的人们看得更加清楚。 “十面埋伏”现象中涉及到多方利益,一是制片方,以张伟平为代表;二是导演张艺谋,导演和制片方的利益有重合之处,但也存在着一定分歧;三是媒体;四是观众;五是电影院;六是中国电影;也许还有梳理不清的七八九十,一个文化现象的波及面实际上很难估量。 首先来看制片方,《十面埋伏》号称2.9亿人民币的投资实在是一个天文数字,《十面埋伏》的最终票房究竟能够达到怎样一个高峰,当然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制片方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以张伟平事先将风险转嫁于影院的操作方式,赔钱的可能性不大,再加上海外市场的运作,《十面埋伏》应该还是能赚上一笔。那么制片方的结论我们姑且给出一个“赢”。 再看张艺谋,其实从《英雄》到《十面埋伏》,最奇怪的问题就集中在他身上,很难想象一个拍出过《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等优秀作品的导演,现在拍出的电影竟然在电影院里令大多数观众笑到无厘头。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只能有两种结论,一是张艺谋在艺术创作上已经完全丧失了基本判断力;二是如果他的艺术修养没有问题,那他为什么会这样拍电影,或者说他这样拍电影究竟图个啥?图名?图利?难道张艺谋还缺这些吗?真希望张艺谋本人能来解答这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不过我们暂且先略过张艺谋的动机不谈,他在《十面埋伏》里也许再次向投资方证明了自己的强大号召力,在中国娱乐圈人物权势排行榜上他也仍然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位,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电影导演,张艺谋在观众心目中的含金量无疑在节节败退,而且从作品的艺术成就角度而言,张艺谋的表现更是溃不成军,所以对于张艺谋在《十面埋伏》中的结论肯定是“输”。 接着说媒体,在这出“十面埋伏”里,媒体堪称最为尴尬的一方。从最初轰轰烈烈地托盘炒作,到上映之后为保持自己的客观立场而做出的汹涌批评,对于制片方,媒体居然翻脸就不认人,简直无情无义;对于观众,媒体则成了个说话不着四六、一点也不靠谱的家伙。但在整个“十面埋伏”的炒作拉锯战里,对于《十面埋伏》的关注令媒体始终站在热点的最前沿,总的来说,媒体最终结论是“平”。然而站在更长远的权威信誉角度上,所有媒体都需要深刻反思自己的立场,如何不被商业炒作牵着鼻子走,如何在商业行为和观众之间担当一个客观公众的媒介,而不是只看热闹、捡便宜、表现得一点责任也没有。 四是观众,毫无疑问,观众只有一个结果“输”。他掏了钱买票,而且还很贵,但电影没意思,街边买张6块钱的盗版都嫌浪费,但又有谁来为观众的钱包负责呢?“十面埋伏”现象流水线的终端就是观众和制片方,钱从观众这方流到制片方,途中“帮凶”无数,只有观众是无辜的。 五是电影院,院线一方着实矛盾,整个七月,原本是好莱坞暑期档大热之机,如今电影院里大大小小的厅只有一部《十面埋伏》在上映,这种现象无论它的经济收益结果如何,总之是不正常不健康的。票房上是否真就能比好莱坞暑期片好了,这一点也很难说。院线一方,本着严谨原则,姑且给出一个“平”。 最后是中国电影,这是需要痛定思痛的。有人说《十面埋伏》场面好看故事烂,至少说明中国电影开始向好莱坞学习了,这点认识相当无知而且可怕。好莱坞的成熟商业体制可以做到推出大批量的商业电影,因为有量,所以泥沙俱下,难免会有不重质量的作品,但是在这个量的累积上,仍然会有一部分优秀的商业制作,注重场面、特效的同时,它依然精心地讲好一个故事,塑造出动人的角色,这样优质量的商业电影带动着整个好莱坞向一个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而《十面埋伏》和好莱坞大片根本没有可比性,除了都具备“大”这一特点外,《十面埋伏》根本没有运用好莱坞正常商业运作的健康模式,《十面埋伏》包藏了太多有中国特色的非正常手段,以至于最终产生的这部作品也严重走了形。一出“十面埋伏”,导致的是一赢三输二平,如果不能在其中看到一些严重的问题和切实的教训,如果张艺谋继《英雄》、《十面埋伏》之后还有第三次惊人之举,如果历史只是不断衍变、升级,那么最终受到重创的,是已经奄奄一息的中国电影。 ■特约评论 表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