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爆炒之后,《十面埋伏》终于出笼了。 听说,《十面埋伏》的票房还相当不错,这也很好解释:有上了媒体炒作的当的,有听说可笑而前去找乐的,更有好事者,听说这电影有争议,他要亲自看一看来做个终审判决的。总之,从商业运作上来说,《十面埋伏》还是成功的。但是,对一个有作为、有成就的名导演来说,一部片子仅仅是赚了钱,这成功太有限,大手笔对成功的追求是在艺术上。恰恰是在艺术上,《十面埋伏》乏善可陈。影评人解玺璋说的更不客气:“从艺术的角度上讲,《十面埋伏》根本称不上是一部电影。它连根本的叙事都没有完成。” 张艺谋这个昔日的英雄,为什么也像项羽一样走上了末路?实乃文化功力不足之故也。则有人问,倘真是他文化功力不足,那以前出的那些好东西又怎么说?这好说。《红高粱》是抄了莫言的近道,《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借了苏童的思想……总之,是各有所本。这个“本”让张艺谋占了大便宜,使他的电影在内容上先天就充实饱满,耐人咀嚼,再加上张艺谋特有的镜头语言,自然是如虎添翼。 改编、拍摄名作家的好作品,本来是张艺谋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然而张艺谋却没有珍视这个经验。在他名气越来越大的时候,自觉羽翼已经丰满,便自己下手搞起剧本的策划来。导演自己搞剧本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样做,有一个苛刻的条件,那就是导演自身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肚子里有干货。而张艺谋这些年越走越快,越干越忙,根本没有思索问题、充电提高的时间。有人会问:你怎么就知道张艺谋肚子里没有货?这很简单,你看张艺谋居然能满意《英雄》这样糟糕到无以复加的本子,还一本正经地把它当好玩艺拍出来,这个举动本身就能证明张艺谋的水准和眼力。而《十面埋伏》的出笼,让我们再一次看到,张艺谋不思悔改,还在原来的轨道上滑行,如果再不对他当头棒喝,这个“英雄”的下场就不仅仅是迟暮那么简单了。 人们都说李葆田的戏演得好,却不记得他的一句精彩的话:“搞艺术最后拼的是什么?是文化!”就冲这一句话,我们就知道,李葆田这个中戏的老师不是白当的。我们希望张艺谋大导演赶快开始补习文化,给我们拍几部和他的盛名相符的片子,如何?(柚子)
|